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66|回复: 0

刘备:你所相信的美好,就是你的命运!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5-3-24 21:56:0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他幼年丧父,以织席贩履为生;
青年屡战屡败,饱尝寄人篱下之苦;
年近半百仍无立锥之地,在当阳长坂坡被曹军追杀得妻离子散。
但是这位看似落魄的常败将军,最终成为三分天下的蜀汉昭烈帝。
他就是被史家称为“折而不挠”的刘备。
观其一生,五易其主,四失妻子,却始终保持着“匡扶汉室”的信念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这部命运启示录中,我们能看到刘备成就一生伟业的核心,不过是信念二字。
正如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所言:先帝之志,犹未已也。
那么是什么信念,让刘备总能绝处逢生,最终逆天改命呢?
第一、相信美好的话,必然实现。
建安五年,刘备败走徐州,被迫依附曹操。
在许昌种菜韬晦时,他常对关羽、张飞说:龙能大能小,能升能隐。今居小地[di4],不过潜龙勿用。
这番话语不仅稳住了人心,更种下了东山再起的种子。
反观同期的吕布,纵有方天画戟之勇,却常自叹“诸君皆欲取布性命”。
最终这位"三姓家奴"困守下邳,在自怨自艾中被部下出卖。
正印证了诸葛亮的观人法:夫言语者,荣辱之机也。故言语之道,不可不慎。
你说的每一句话,不管是乐观还是消极,都无时无刻影响着周边人对你的看法,并决定着你未来的命运走向。
悲观是失败者的墓志铭。
乐观是成功者的通行证。
第二、相信美好的事,必然发生。
建安十二年隆冬,襄阳城外飘着鹅毛大雪。
当四十七岁的刘备第三次叩响茅庐时,门童却说:先生昼寝未醒。
关羽忍不住劝道:兄长何必如此?或另访高明。
张飞更是直言要放火烧屋。
但是刘备选择相信自己的相信,并最终获得超乎想象的回报。
诸葛亮不仅献上《隆中对》,更为了刘备复兴汉室的梦想奉献一生。
袁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
官渡之战时,谋士田丰建议“据险固守”,袁绍却想着“速战速决”;
许攸献计“偷袭许昌”,他却疑心“此非调虎离山乎?”
优柔寡断,终致七十万大军灰飞烟灭。
司马懿评点袁绍之败时曾说:能去而不能用,好谋而无断。
袁绍为什么犹豫不决?
因为他对未来充满怀疑、充满失败的恐惧。
所以,请相信你的相信,并坚定的贯彻他。
恰如诸葛亮在《诫子书》中强调的“非淡泊无以明志”,纯粹坚定的念头,才是打开命运之门的钥匙。
第三、相信美好的未来,必将到来。
建安十三年,当阳长坂坡堪称刘备人生的至暗时刻:十万百姓溃散,妻儿失散,仅余数十骑。
而当,赵云浴血救回阿斗时,刘备却将婴儿摔在地上:“为汝这孺子,几损我一员大将!”
无论刘备摔孩子是不是收买人心。
但毫无疑问,在别人看重家人安危时,刘备把目光看向了更远的未来。
他没有在乎一时的输赢,而更看重未来翻盘的机会!
更令人动容的是白帝城托孤。
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:“若嗣子可辅则辅之,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
且不论刘备说这话时候的真假,他怎么会知道诸葛亮不会当真呢?
总之,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,他说了,他也做了。
在梦想面前,他不在乎自己的儿子,更不在乎江山是否姓刘。
他要的只是一个美好结局。
在悲观与乐观之间,他选择了乐观。
在不信与相信之间,他选择了相信。
在理想与现实之间,他选择了理想。
刘备在遗诏中写道: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
这就是刘备的心灯:相信美好的未来必将实现,并为之不惜一切代价。
这盏心灯,照亮了云长“玉可碎不改其白”的信念,照亮了子龙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胆识,照亮了孔明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”的赤诚。
正如陆逊在彝陵之战后感叹:“刘备军虽败,其志不可夺也。”
这盏灯是诸葛亮七出祁山的路,是姜维九伐中原的志,更是后世无数绝境者的道。
说美好的话,做美好的事,相信美好的未来。
请相信你的相信,美好的事情,一定会发生!
美好的生活,从这一刻开始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15:16 , Processed in 0.083307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