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9|回复: 0

大话红楼315: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?两个字概括《红楼梦》的主题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5-5-12 15:49:2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书接上回 ,袭人和黛玉两人话不多,但是剑拔弩张。
向来反应迟钝的宝玉是什么反应呢?
宝玉对别人或许不敏感,但是对于黛玉的情绪,他可是比谁都敏感。
要知道黛玉和他因为金玉良缘不知道恼了多少次了。
这次居然叫袭人嫂子,简直是匪夷所思。
俗话说,听话听音,黛玉话里的酸味,和袭人俩人之间的火药味,早就冲破屋顶了。
此时此刻,如果宝玉否定嫂[sao3]子的说法,就会让袭人难看,自己打自己的脸。
如果他默认黛玉的说法,那更糟糕,等于公开承认袭人的姨娘身份,把袭人架在火上烤。
宝玉能怎么办呢?
跟着学呗。
用袭人和黛玉一样的套路:转移话题。
宝玉道:“你何苦来替他招骂名儿。饶这么着,还有人说闲话,还搁的住你来说他。”
你何苦来,是说黛玉多管闲事。
饶这么着,是说袭人的难处。
搁的住,是求黛玉手下留情。
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:袭人很难,求您手下留情。
宝玉这是在向黛玉求情呀!
故事说到现在,您还记得,最初的矛盾是什么吗?
这场风波,从晴雯失手摔扇开始,经过宝玉迁怒、袭人劝架、黛玉介入,最后到宝玉求情。
矛盾如同击鼓传花:从器物损坏到主仆尊卑,再到妻妾伦理,最后落脚到丫鬟的生存困境。
每个参与者都在将矛盾引向对自己有利的维度。
您发现没有,整个过程中,矛盾从来没有解决,只是不断地转移。
所以,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是什么?
就是不断的转移矛盾。
转移矛盾的最快方法是什么?
就是快速的转移大家的注意力。
也就是兵法上讲的,攻敌所必救。
现实中,何尝不是如此,大家都在稀里糊涂的活着,不到最后一刻,没有人愿意直面血淋淋的真相。
书归正文,宝玉求完情,就该袭人表态了。
袭人笑道:“林姑娘,你不知道我的心事,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。”
这句话的内涵可就太丰富了。
袭人说:你不知道我的心事。
什么心事呢?
按照上下文,这个心事显然指的就是做嫂子这事了。
翻译过来就是,黛玉你误会我了。
后面一句: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。
就是以死明志,证明自己的决心。
两句话合起来就是:你冤枉死我了。
这句话表面看是袭人在和宝玉划清界限,其实是在玩弄文字游戏。
这就好比,一个人发誓说:我要是吃包子,我不是人。
但是,我吃的不是包子,我吃的是带馅的馒头。
袭人的心事多了,又不只有一个想做宝玉的姨娘。
这就是一句彻头彻尾忽悠黛玉的空话。
黛玉何等的聪明,还能看不出她的心事吗?
林黛玉笑道:“你死了,别人不知怎么样,我先就哭死了。”
黛玉的意思很明白,你骗别人容易,骗我没门儿。
你要是被冤枉死了,我也去死。
潜台词就是:我可没有冤枉你!我看透你了,别装模作样了。
俩人说话看似玩笑,却都用了最凶狠的死字,表面风平浪静,其实内里早已尸山血海了。
这时候,宝玉笑道:“你死了,我作和尚去。”
宝玉这话是向黛玉表忠心,但是立刻就引起了袭人的不满。
袭人笑道:“你老实些罢,何苦还说这些话。”
让宝玉老实,就是让宝玉闭嘴:你什么意思?她死你也死,不就是说,我死无所谓吗?
有人生气,就有人开心。
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,抿嘴笑道:“作了两个和尚了。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。”
首先,这绝对是黛玉在炫耀。
为了我宝玉已经做了两次和尚了,她为你袭人做过和尚吗?做过几次?
事实证明,我[wo3]才是贾宝玉的真爱。
其次,这是强调,贾宝玉必然做和尚的结局。
最后,这是预言,贾宝玉未来还要说为黛玉做和尚的事。
那么贾宝玉要说几次呢?
一共三次,因为木石前缘的定情之地就在西方灵河岸边的三生石畔。
甄英莲三岁被拐、刘姥姥三进大观园、黛玉三岁遇癞头和尚,可以说《红楼梦》中,"三"的意象贯穿始终,但凡出现三字,都是人物命运的关键转折点。
说回宝玉,自己不经心的一句话,虽然喜了黛玉,却又恼了袭人。
他夹在两个女人之间。他谁也不想得罪,谁也得罪不起。
他能怎么办呢?说什么错什么,不如什么也不说。
宝玉听得,知道是他点前儿的话,自己一笑也就罢了。
罢了,充分暴露了宝玉的无力和无能。
作为主人,他管不了晴雯。
作为情人,他留不住袭人。
作为爱人,他保不了黛玉。
整部《红楼梦》的主旨,也不过是"罢了"二字?
这两个字道尽了人世无奈,写透了红尘绝望。
于国,反清复明不过是一片泡影。
于家,家破人亡,骨肉离散,已成定局。
于己,碌碌无为,满心愧疚,行尸走肉。
宝玉出家之时,定然也会轻叹一声"罢了"。
这是宝玉的宿命,也是红楼的结局。
同时,罢了二字,也宣告了这段争吵的结束。
一时黛玉去后,就有人说“薛大爷请”,宝玉只得去了。
您看,就是那么巧,黛玉一走,薛蟠就来请,刚好对应了明亡清兴。
更巧的是,这时候刚好就是宝玉最烦的时候。
那么薛蟠找宝玉什么事呢?
原来是吃酒,不能推辞,只得尽席而散。
咱们说宝玉和薛蟠是相反的两面,宝玉越悲,薛蟠越喜,薛蟠喜到什么程度,喜到要把最悲的宝玉叫来一起同喜。
同时,咱们又知道宝玉,最是一个无心之人。
有酒喝有乐事,很快就把烦心之事,抛到了脑后。
不信您看,他郁闷而去,可是乘兴而归。
原文写道:晚间回来,已带了几分酒,踉跄来至自己院内,只见院中早把乘凉枕榻设下,榻上有个人睡着。
宝玉只当是袭人,一面在榻沿上坐下,一面推他,问道:“疼的好些了?”
只见那人翻身起来说:“何苦来,又招我!”
宝玉一看,原来不是袭人,却是晴雯。
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,为什么宝玉第一反应是认作袭人呢?
在宝玉的潜意识里,只有袭人才会等他回来。
可是偏偏今天为什么是晴雯呢?
显然这不是意外,而是晴雯的有意为之。
晴雯知道宝玉喝酒,因为关心,所以才在门外守候。
就和前文,晴雯因为关心宝玉,才上楼误摔扇子一模一样。
晴雯心里是有宝玉的,只不过宝玉不明白,错把晴雯的关心当做挑衅。
现在宝玉又错把晴雯当做了袭人,故事又该如何发展呢?
咱们下回再说!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15:16 , Processed in 0.091844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