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8|回复: 0

大话三国23:董卓废帝的恶果是什么?为什么天下大乱自此而始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7:22:1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董卓废帝的恶果是什么?为什么天下大乱自此而始?
咱们上回书说到,董卓二次宣布废帝之事,袁绍站出来反对。
当场拔剑就要比划比划。
要是真打起来,袁绍肯定是干不过董卓的。
董卓再菜那也是真上过战场的将军,而且他还有吕布贴身保护,袁绍只有死路一条。
但董卓被李儒叫停:事未可定,不可妄杀。
李儒是董卓的头号谋臣,他的话董卓是听的。
那么问题就来了,为什么不能杀袁绍呢?
归根到底,袁绍四世三公的身份,他是袁家的长子,背后的宗族势力太大。
袁家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,杀了袁绍就和袁家结仇了。
就这样搅屎棍袁绍仗着家族庇佑,得了一条性命。
手提宝剑,辞别百官而出,悬节东门,奔冀州去了。
悬节是汉朝特有的习俗,是一种特殊的辞职方式。
在汉代随便弃官是有罪的,但是如果你能悬节,那错误就不在你了,而是上司是混蛋,我是被逼的,只要朝廷改正错误,我还会回来报效的。
和刘备把官印挂在都邮脖子上的意义一样。
是辞职又没有完全辞职的意思。
袁绍为什么去冀州呢?
现在的冀州刺史韩馥是老袁家的门生,肯定会收留他的。
袁绍一跑,董卓就把炮口对准了太傅袁隗。
太师太傅太保,古代并称“三师”。
字面意思就是皇帝的老师,俗称皇帝的监护人。
虽然是个虚职,没有具体的实权,但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担任。
能够坐上这个位置,就相当于进入了公司的董事会,关键时刻他的一票是非常重要的。
董卓问袁隗:汝侄无礼,吾看汝面,姑恕之。废立之事若何?
袁隗心里憋屈啊,他是袁绍的叔叔,风头都让侄子出了,侄子拍拍屁股走了,剩下都得叔叔自己扛。
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,要么支持袁绍,董卓非宰了自己不可。
要么屈从于董卓,支持他废帝,自己就弄了一身屎,但是能活命。
袁隗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,活着才有一切。
“太尉所见是也。”
既然百官领袖,小皇帝的监护人袁隗都同意了,其他官员的意见也就不重要了。
董卓正式宣布:“敢有阻大议者,以军法从事!”
群臣震恐,皆云一听尊命。
就这么换皇帝的事情就这么定下了。
宴罢,董卓对袁绍还是不放心,便问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琼。
“袁绍此去若何?”
董卓为什么不问李肃呢?
因为领导也不能只问一个人,他啥事都紧着李肃,不就显得自己没水平了。
所以他决定这次找两个京圈的问问。
那么为什么选这二位呢?
这个三国演义中可没写,小宝结合历史介绍一下他俩。
周毖本身就是西凉出身,跟董卓算是半个老乡,步入仕途后正好赶上董卓进京,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,周毖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自己人。
至于伍琼他本是城门校尉,估计是董卓经常进出,都是伍琼负责接待表现不错,所以董卓也把他当成了心腹。
董卓把他俩当自己人,但是这二位是一心一意的给老董挖坑。
周毖曰:袁绍忿忿而去,若购之急,势必为变。且袁氏树恩四世,门生故吏遍于天下;倘收豪杰以聚徒众,英雄因之而起,山东非公有也。
不如赦之,拜为一郡守,则绍喜于免罪,必无患矣。
您听听这是人话吗?
袁绍公开顶撞董卓,还得给他升官。
而且还要把他派到董卓管不到的地方,这不就是放虎归山,然后再给老虎画个保护区,养虎为患吗?
再说袁绍是那种董卓给个官,他就不闹的人吗?
他不是,他认准的事情,无论如何他都要办,就比如杀太监,九头牛都拉不回来。
咱们再看伍琼的意见。
袁绍好谋无断,不足为虑。诚不若加之一郡守,以收民心。
伍琼说这可以收民心,怎么收?
鼓励大家伙学习袁绍骂董卓好升官吗?
再说好谋无端的人不足为虑吗?
相反这种人才可恶。
他自己不上,但是他喜欢鼓动他人,他就是惹事的祖宗。
他可能办不成事,但是他搅屎的能力是非常突出的。
与袁绍相反,董卓这个人是无谋好断,自己的智力有限,但是却总能快速的做决定。
于是当即就采纳了他们的意见,差人拜绍为渤海太守。
就这么,袁绍糊里糊涂的就成了渤海市市长。
问题是,袁绍还真去上任了。
他心里肯定说:董卓怕不是个傻子!
当然这事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,那就是董卓践行自己的人生格言。
杀丁原是逆我者亡。
现在袁隗屈服,董卓给袁绍封官,就是顺我者昌。
一切安排就绪,九月初一,董卓请帝升嘉德殿,大会文武。
董卓拔剑在手,朗声说道:“天子暗弱,不足以君天下。今有策文一道,宜为宣读。”
估计您也知道里面写得是什么了,就是要废旧立新。
由李肃宣读,核心内容有三条。
第一、为什么要废帝?
帝天资轻佻,威仪不恪,居丧慢惰。
刘辩不仁不威不孝,望之不似人君。
第二、为什么要废太后?
皇太后教无母仪,统政荒乱。永乐太后暴崩,众论惑焉。三纲之道,天地之纪,毋乃有阙?
何太后主政期间,董太后之死十常侍之乱,无论如何这几个个锅她都得背起来。
第三、为什么要立刘协为帝?
陈留王协,圣德伟懋,规矩肃然;居丧哀戚,言不以邪;休声美誉,天下所闻,宜承洪业,为万世统。
长得好,脑子好,形象好,名声好,还孝顺,是大汉最杰出的五好少年。
您是不是觉得这几条都还挺有道理的。
但是为什么董卓废帝还是不对呢?
因为董卓破坏了规矩,这就好比是结果正义重要,还是程序正义重要呢?
从理论上讲肯定是结果正义重要。
但是你怎么确定每个结果都是在正义的?
你又怎么保证每个结果都是正义的呢?
这就得需要程序来保证。
所以从现实的执行层面来看,程序正义就是为了保证结果正义。
程序正义是为了保证更广泛的结果正义。
而只追求结果正义,必然会滋生滥刑逼供的问题,进而湮灭掉更多的正义结果。
结果正义是理想的追求,而程序正义对抗的是自私又贪婪的人性。
而董卓的做法就是破坏了大汉政治运作的基石,放出了武斗这个潘多拉魔盒。
大家搞了半天,都不如枪杆子好使。
那么谁还开会搞辩论,每个人都去搞武装革命了。
从文斗变武斗的结果就是天下大乱,一发不可收拾,乱世自此而起。
书归正文,董卓这一番操作,无形中实现了汉灵帝的遗言,这下他可以瞑目了。
也应验了之前的童谣,帝非帝王非王。
皇帝刘辩成了弘农王,陈留王成了皇帝。
李儒读策毕,董卓叱左右扶帝下殿,解其玺绶,北面长跪,称臣听命。又呼太后去服候敕。帝后皆号哭,群臣无不悲惨。可怜少帝四月登基,至九月即被废。
从天堂跌入地狱,孤儿寡母真是太惨了!
可是又能如何呢?
难道就没有一个人为他们出头吗?有!
阶下一大臣,愤怒高叫曰:“贼臣董卓,敢为欺天之谋,吾当以颈血溅之!”
说罢挥手中象简,直击董卓。
这位勇士是谁呢?
乃尚书丁管也。
董卓大怒,喝武士拿下,当即命人牵出斩之。
丁管骂不绝口,至死神色不变。
后人有诗叹之曰:董贼潜怀废立图,汉家宗社委丘墟。满朝臣宰皆囊括,惟有丁公是丈夫。
是不是觉得大汉有忠臣,顿感欣慰呀。
但是为什么他之前不站出来支持丁原和袁绍呢?
怎么现在才出来。
难道和董卓打团他不香吗?
非要和董卓打车轮战?
因为,这个丁管在历史中根本不存在,是三国演义完全杜撰的人物。
这是《三国演义》给大汉,或者说朝廷大臣留下的最后体面,又或者说就是拿一个虚构的人物来骂大臣们的恬不知耻。
我们虽然吐槽袁绍搅屎棍,但他终究是一个有勇气的人,而更多的大臣选择沉默不语。
在生与死之间,大臣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生。
我爱这个国家吗?
我爱,但是我现在更爱自己的生命。
那么大臣们怎么都变成了这个样子呢?
因为外戚和宦官权臣内斗,在汉朝上演了太多次,大家都习惯了。
那些真的为信仰而死的忠臣,有几个又有好报呢?
再看看那些左右横跳的人结果如何呢?
袁家四世三公,曹家长盛不衰。
翻开厚厚的历史,分明写着,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,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16:46 , Processed in 0.083861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