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8|回复: 0

大话三国162:孙策为何让孙权接班,而不是弟弟孙翊和儿子孙绍呢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7:24:3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书接上回,孙策自知天数已到。
召下属张昭等人,和兄弟孙权,到床前宣布遗嘱。
天下方乱,以吴越之众,三江之固,大可有为。子布等幸善相吾弟。
然后取印绶与孙权:若举江东之众,决机于两阵之间,与天下争衡,卿不如我;举贤任能,使各尽力以保江东,我不如卿。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,善自图之!
事实证明,孙策对自己兄弟看的太准了。
孙权用了一辈子来证明哥哥这话的正确性。
孙权大哭,拜受印绶。
孙策又告诉母亲:儿天年已尽,不能奉慈母。今将印绶付弟,望母朝夕训之。父兄旧人,慎勿轻怠。
然后吴太夫人的话就有意思了:恐汝弟年幼,不能任大事,当复如何?
显然,老夫人对孙权不太有信心,潜台词就是他行吗?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案?
孙策让母亲放心:弟才胜儿十倍,足当大任。倘内事不决,可问张昭;外事不决,可问周瑜。恨周瑜不在此,不得面嘱之也!
然后又吩咐诸弟:吾死之后,汝等并辅仲谋。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,众共诛之;骨肉为逆,不得入祖坟安葬。
最后告诉自己的妻子大乔:吾与汝不幸中途相分,汝须孝养尊姑。早晚汝妹入见,可嘱其转致周郎,尽心辅佐吾弟,休负我平日相知之雅。
说罢,孙策瞑目而逝,时年26岁。
他的父亲孙坚活了37岁,孙策比爹还短命。
回过头来,我们分析下孙策的遗言。
他几乎考虑到了方方面面。
让母亲吴太夫人随时提醒孙权。
内政交给张昭,外交教给周瑜。
同时,为了防范兄弟夺权,还让孙权敢于诛杀。
甚至对于大乔,他都派了任务,那就是让周瑜忠心。
那么孙策为什么一定要选孙权当继承人呢?
就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吗?
首先孙策的儿子太小,根本不足以托付大事。传给儿子,那就等于直接宣告破产。
孙家当时成年的,只有19岁的二弟孙权,17岁的三弟孙翊。
陈寿评价孙翊:骁悍果烈,有兄策风。
孙翊是非常像孙策和父亲孙坚的。
也是有大臣推荐他的,但是孙策却拒绝了。
首先,兄终弟及,废长立幼,自取其乱。选择孙翊,孙权如何自处?兄弟必然不和。
其次,孙翊的缺点也非常明显。
陈寿说他:性峭急,喜怒快意,治数责数,谕以道义。
他是个急脾气,要知道孙策和孙坚就是因为急性子让自己身处险境,英年早逝的。
我们说:初生牛犊不怕虎。
其实不是牛犊不怕虎,而是他不知者无畏。
四年后,孙翊就被身边的人刺杀,走了父兄的老路。
第三、孙权长的好。他生的方颐大口,碧眼紫髯。
昔日汉朝使刘琬来到吴地,对孙家一众兄弟进行点评。
吾遍观孙氏兄弟,虽各才气秀达,然皆禄祚不终。惟仲谋形貌奇伟,骨格非常,乃大贵之表,又亨高寿,众皆不及也。
第四、马上能打天下,不能马上治天下。
对于孙家来说,一统天下是个遥远的梦想,但是坐稳江东是当下当务之急。
他死后,可以预见的是,强敌垂涎,内部动摇,必须有一个稳妥的人来稳住局面。
孙权的性格、长相、办事能力,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选。
事实证明,孙权完成了哥哥交给的重任。
孙策给了兄弟足够的信任。
但是,孙权对哥哥孙策就有点不地道了。
孙权称帝后,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。
要知道,同样是兄弟,司马昭受封晋王后,追尊司马师为晋景王。
晋国建立后,司马师被尊为景帝。
要知道整个东吴的基础都是孙策打下的。
孙权属实有点忘恩负义了!
不过说到底,还是权力的事。
司马师是无后的,而孙策的后人一直活着。
孙权不追认哥哥,还是怕给自己的后人添麻烦。
咱们做个假设,如果孙策活着,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?
他一定会率先向刘表发动进攻,如果拿下荆州,就不会有曹操和刘备的机会。
所以,孙策之死大利曹刘。
历史不能假设,孙策之死怪谁呢?
只能怪他自己,没事打什么猎,当个宅男不好吗?
自从孙坚开始,东吴方面的故事都非常的诡异。
总有人突然下线,进而影响整个江东局势。
可以这么说,东吴的政治斗争充满了谋杀和诡计。
孙策不是结束,只是新的开始罢了!
他的一生虽然短暂,但却如流星划过天际,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。
后人有诗赞曰:独战东南地,人称小霸王。运筹如虎踞,决策似鹰扬。
威镇三江靖,名闻四海香。临终遗大事,专意属周郎。
孙策死后,江东的大好局势,立刻阴云密布。
稍有不慎,多年的奋斗,就将化为乌有。
19岁的孙权,不能说是政治小白,但毕竟经验稀少。
面对兄长的突然离世,孙权哭倒于床前。
张昭站出来主持局面:此非将军哭时也。宜一面治丧事,一面理军国大事。
孙权才醒悟过来,收住泪水。
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,请孙权出堂,受众文武参拜。
张昭在辅佐孙权即位上是有大功的。
《三国志·孙策传》中,孙策对张昭说过:若仲谋不任事者,君便自取之。正复不克捷,缓步西归,亦无所虑。
这话熟吧,这不是刘备的台词吗?
这可不是孙策抄袭,而是人家孙策第一个说的。
而且您注意什么叫缓步西归?
简单说就是投降,保全孙家。
如果孙权不能带领大家打天下,张昭就把孙权给办了,带领大家投降,平安落地。
这也是为什么张昭后文坚决主张投降的原因。
人家是有遗命在身的。
《三国演义》只保留了孙策托孤孙权,删掉了给张昭的遗言。
张昭这个人就显的左右摇摆,分不出敌我了。
而且初始,孙权确实不被看好。
吴国太还特地召集张昭、董袭开会,询问江东的前途。
董袭说:江东地势,有山川之固,而讨逆明府,恩德在民。讨虏承基,大小用命,张昭秉众事,袭等为爪牙,此地利人和之时也,万无所忧!
从这段话中,不难看出,张昭才是稳坐江东的关键。
为了稳定局势。
张昭做了三件事:第一、向朝廷上表,既是外交礼仪,也宣布主权!
第二、给各属县发公文,让部队各司其职,不许妄动。
第三、让孙权清醒过来,告别悲伤,直面挑战。
身自扶权上马,陈兵而出,然后众心知有所归。
显然《三国演义》严重削弱了张昭的作用。
张昭的权力过大,对于孙权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,他会怎么拿回自己的权力呢?
咱们下回再说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22:32 , Processed in 0.086826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