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0|回复: 0

大话三国169:曹操为什么能打赢官渡之战?袁绍输在了哪里?曹操烧信的真相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7:24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他耳根子软,误信谋士。
而事实刚好相反,袁绍输就输在自己太自信。
他不是败给了别人,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刚愎自用。
在官渡对峙的过程中,历史的天平不断的向他倾斜。
百姓们倾向他,许昌的大臣们也不断的倒向他。
从政治到军事,再到经济上,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碾压曹操。
他的失败完全是军事上的失误导致的,而军事上的失败,全是他个人导致的。
第一错,曹操驻扎在白马的时候,他不守白马而去救延津,中了曹操的调虎离山之计,在战场上形成僵持局面。
第二错,许攸建议他奇袭许都,劫持天子,挟天子讨曹操。他不屑一顾,直接导致许攸降【xiang2】曹,成为官渡之战的关键转折点。
第三错,曹操偷袭乌巢时,他弃乌巢不顾,执意要偷袭曹军大营。
小说中,把这个锅甩给了郭图,其实这完全是袁绍的锅。
当时战场的局面是,曹操正在攻打淳于琼,乌巢还没有失手。
但是袁绍只派了少量人马去救,一味全力攻打曹营,他在进行了一场豪赌。
而结果是,曹营没有攻下,乌巢率先失守。
《三国演义》把乌巢的头号责任归给了淳于琼。
其实淳于琼很忠心的,根本就没有醉酒的事。
《三国志》记载,淳于琼被曹将乐进力战斩杀。
而在《曹瞒传》记载,淳于琼就更威武了。
他被曹军俘获,被曹军泄愤割了鼻子。
曹操问他:“你今天弄成这样,是什么源故?”
淳于琼答:“胜负在天,问我干什么?”
看他威武不屈的样子,曹操想要留下淳于琼性命。
但是许攸一句话把他弄死了:以后他照镜子,看到自己的鼻子被割了,肯定是不会忘记今天的。
然后曹操才杀了淳于琼。
乌巢失手,责任就在袁绍,不在淳于琼。
因为粮草被毁,直接导致前线的张郃投降,进而引发连锁反应。
人心散了,队伍就乱了,最终官渡大败。
而袁绍之所以犯下一系列的错误,本质上是他轻敌。
一直以来,曹操都是他的小弟。
他的骄傲让他无法正视曹操,把他当成自己真正的对手。
他看不起曹操,所以认定曹操攻不下乌巢。
就是因为这种轻视,所以他才敢于豪赌。
在他眼里,这不是赌博,而是理所当然。
当然官渡之败,并不足以决定袁绍未来的前途,也不是他最大的错误。
他最大的错误在于,自此一蹶不振。
从进攻的冒险主义,到失败的悲观主义,可以说毫无抗挫折的能力。
他这一辈子太顺了,一切都为他让路,可是到老,却被自己看不上的小弟,重磅一击。
自信扫地,很快便抑郁而终。
而您看曹操,从吕布偷袭到宛城之败,甚至后来的赤壁之战,他都挺了过来。
归根到底,袁绍败给了曹操的厚脸皮。
这也告诉我们,革命的乐观主义未必能让你成功,但是一定可以让你走的更远。
只要人不死,就往死里干!
而绝不能,因为一次失误,就坠入深渊,无法自拔。
要知道,最终的胜利者才拥有定义权。
老子赢了,所有的错都可以抹杀,所有的错,都可以说成对!
赢家赢一切,赢家没有错!
书归正文,曹操大获全胜,统计战利品。
把金宝缎匹,赏给士兵。
在袁绍遗漏的文件中,还搜出了一扎书信。
全是许都【du1】和军中人士和袁绍暗通的密信。
左右建议:逐一点对姓名,收而杀之。
曹操又做了一件彪炳千古的事情。
老曹说道:当绍之强,孤亦不能自保,况他人乎?
然后大手一挥,全部烧掉,再不过问。
曹操号称奸雄,这可不是他心胸有多开阔。
他这个人是最痛恨背叛行为的,从他对关羽忠义的敬佩就能看出来。
他的宽容完全是被迫的,他不得不这么干。
因为牵扯的面太广了,如果追究后果不堪设想!
在汉末,有一句话叫铁打的氏族,流水的皇帝。
这些世家大族掌握了最重要的经济权,他们的站队至关重要。
他们要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,从来都是多线投资。
他们和袁绍眉来眼去,曹操从来都是知道的。
如果处理他们,就等于把他们逼上绝路,和袁绍站到一起,后果简直不堪设想。
同时,这些人除了政治上摇摆不定,但是能力还是可以的。
干部杀了容易,培养可就难了。
老曹的当务之急,不是诛杀政敌,而是保住胜果。
烧信既可以缓解内部矛盾,也可以收揽人心。
这是一个极好的政治宣传,为后来他彻底消灭袁家,打下了基础。
他对自己人宽容的同时,却坑杀了袁绍8万降卒。
屠杀是曹操一向的风格。
至于原因也很好理解。
首先、曹操本来就缺粮,他养不起。
其次、这些士兵的家属都在北方,不可能死心塌地跟着他干,早晚叛逃。
逃回去还是袁家兵,留着后患无穷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要杀,没用的,可以替代的杀,有价值就都留着了。
其中就有一个重要人物,他就是沮授。
沮授因为被囚禁无法逃脱,被曹军擒获。
曹操认识沮授,两人还有点交情。
沮授见到老曹,大呼:授不降也!
没想到,沮授对袁绍这么忠心。
曹操就劝他:本初无谋,不用君言,君何尚执迷耶?吾若早得足下,天下不足虑也。
老曹对沮授的欣赏溢于言表。
不管沮授乐不乐意,曹操要定了,把他留在军中厚待。
但是沮授居然不识抬举,营中盗马,欲归袁氏。
曹操大怒,判处沮授死刑。
授至死神色不变。
杀完老曹就后悔了,一声长叹:吾误杀忠义之士也!
下令厚葬,安葬于黄河渡口,墓碑上刻:忠烈沮君之墓。
后人有诗赞曰:河北多名士,忠贞推沮君。凝眸知阵法,仰面识天文。至死心如铁,临危气似云。曹公钦义烈,特与建孤坟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沮授非是不降呢?
跟着曹操不好吗?
一是、他的追求,他的洁癖,让他无法接受二婚。
二是、自己的亲人还在冀州,自己投降了,家人就得死绝。
总之,沮授是一个讲义气的人。
曹操大胜之后,随即下令攻打冀州。
正是: 势弱只因多算胜,兵强却为寡谋亡。
未知胜负如何,且看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一回:曹操仓亭破本初,玄德荆州依刘表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20:53 , Processed in 0.086681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