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3|回复: 0

大话三国321:刘备兵伐东吴到底对不对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7:27:2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话说刘备即位之后,就要为关羽报仇,讨伐东吴。
赵云却表示反对,他的理由很充分:究竟谁是我们主要的敌人?毫无疑问就是曹操。曹丕篡位,我们打他名正言顺,深得民心,关东义士必然相应迎接王师。
打东吴肯定一时打不下来,就会影响我们北伐的大计。
可刘备也有自己的理由:孙权杀了我弟,我和傅士仁、糜芳、潘璋、马忠都有切齿之恨,恨不得吃他们的肉,灭他们的族。
我对兄弟的感情你不懂吗?你为什么要阻拦我呢?
赵云还是说:汉贼之仇是公,兄弟之仇是私,应该公私分明,以天下为重。
那么刘备怎么说呢?
“我不能为兄弟报仇,就算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。”
显然刘备选择了私,兄弟之情比我的梦想还要重要。
于是不听赵云的劝谏,起兵伐吴。
一面派人借番兵五万作为策应。
一面派人到阆中,升张飞为车骑将军,领司隶校尉,封西乡侯,兼阆中牧。
咱们再说张飞知道关公被害,旦夕号泣,血湿衣襟。
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性格是非常豪放的,他哭起来,那真是惊天动地。
整个军营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,隔老远就能听见张飞的哭声。
众将没有办法,就劝他喝酒,叫一醉解千愁。
张飞喝完酒之后啊,就有个坏毛病:耍酒疯,但凡有人冒犯他,他就拿鞭子打,鞭死了很多人。
酒醒之后就面南就怒目而斥,放声痛哭。
哭完了就喝,喝完了就打,打完了再哭,循环往复。
这一天,刘备的大使宣读旨意。
张飞设酒款待,就问了:“为什么不兴兵报仇?”
使者告诉他:“朝中大臣都劝先灭魏后伐吴。”
张飞大怒:“这是什么屁话?我们兄弟三人桃园结义,我二哥半道而逝,我怎么可以独享富贵呢?我要去见天子,做前部先锋,挂孝伐吴,生擒逆贼,祭告二哥,以践前盟!”
张飞立誓了,可见距离倒霉也不远了。
说罢就和大使赶奔成都。
话说刘备每天下校场操演军马,准备御驾亲征。
大臣们都来找诸葛亮,希望诸葛亮劝劝刘备:还是以社稷为重,现在伐吴绝对是不理智的行为。
诸葛亮也很无奈:我也没办法,我都劝了好多次了,今天咱们一起再劝一次。
诸葛亮带着百官来到军营,希望刘备以大义为先,伐吴只要派一个将军就可以,您不要亲自去了。
诸葛亮苦口婆心的劝,刘备就想听从诸葛亮的建议。
就在这个时候张飞来了,抱着刘备的脚就哭,刘备也哭。
张飞当面质问刘备:你忘了我们当初的誓言了吗?你为什么不给二哥报仇啊?”
刘备就甩锅:百官拦我啊,我不敢轻举妄动。
张飞就说:他们怎么知道咱们当年三兄弟桃园结义说的誓词呢?他们怎么能够理解咱们兄弟三人的感情呢?你不去,我自会为二哥报仇,若不能报仇,宁死不见陛下。
被张飞这么一激,刘备表态:我和你同去,你去提本部兵马出阆中,咱们会师江州。
张飞立刻告辞,刘备临行嘱咐:“我知道你酒后耍酒疯,喜欢鞭挞士卒,你早晚要倒霉呀,你回去之后千万要宽容。”
刘备就不该让他回去,留在身边就好了。
次日刘备整兵出发,学士秦宓又出来劝阻:“陛下为兄弟之情,抛弃大义,古人所不取也。”
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没有你这么干的,你是要找倒霉。
那么刘备什么态度呢?关羽和我是一体同心,为他报仇,这就是大义。
秦宓跪地不起:您不听我的,您是要找倒霉。
刘备大怒:你这是咒我啊,令武士推出去斩首。
秦宓面不改色,回头看着刘备还笑了:“我死无恨,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。”
众官都为秦宓求情,刘备只好把他暂时收押。
诸葛亮知道之后也上表救他,希望刘备能够听取秦宓的建议,以大局为重,为了大汉的江山,不要伐吴。
刘备是最信任诸葛亮的,但是这次他也生气了。
把诸葛亮的信扔在地上:“我意已决,无得再谏!”
刘备现在的这个样子,您想起了谁?
这不就是当年决定要邀请刘备入川的刘璋吗?
死心眼这个病他也传染。
鉴于诸葛亮的不合作态度,刘备让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大本营。
骠骑将军马超和马岱,帮助镇北将军魏延防守汉中,阻挡魏兵偷袭。
赵云为后应监督粮草,黄权、程畿为参谋,马良、陈震掌管文书,黄忠为前部先锋,冯习、张南为副将,傅彤、张翼为中军护尉,赵融、廖淳为合后。
带领川军数百员将官,起兵七十五万,于章武元年七月伐吴。
那么您说刘备伐吴到底对不对呢?
刘备到底知不知道他伐吴是个错误的战略决定呢?
在刘备看来毫无疑问是正确的。
第一,局势上,现在曹丕篡位肯定没有时间南下,刘备伐吴就不会面临吴魏两下相攻。
第二,地形上,诸葛亮的隆中对说的清楚,要夺天下刘备就不能没有荆州,后文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,反向证明了刘备伐吴的正确性。
第三,军事上,魏强吴弱,应该先易后难,连吴国都打不过,打魏国就打得过了吗?刘备伐吴,走水路可以顺江东下,路上也可以一马平川。
第四,感情上,刘备和关羽桃园三结义,二爷从老刘卖草鞋就开始追随,从不计较得失,对刘备不离不弃,老刘不为兄弟报仇,他还是个人吗?他有何面目去九泉之下见关羽。
第五,人心上,刘备底子都是荆州人士,如果不伐吴,会令手下心寒。关羽在荆州经营多年,刘备很得人心,孙权也并未站稳。
正史上,关羽兵败后,廖化投降孙权,但是听说刘备伐吴就诈死,背着母亲昼夜西行投奔刘备。
可以这么说,刘备伐吴于公于私都是正确的决定,而惟一的错误就是他打败了。
那么为什么他会败呢?
《三国演义》给了一个玄学的解释,那就是他失却了大义。
刘备的格局小了,他要兴复汉室,无论如何,曹丕称帝他都应该有所表示。
伐魏具有先天正当理由和正当性的,但是伐吴就消解了他的合法性,用四个字叫:大失所望。
曹丕继位之后肯定有一堆的人不服气,肯定都希望刘备能够举起大旗,但是谁能想到刘备去报兄弟之仇了呢?
刘备就成了一个意气用事,因私废公的短视之人。
在中国的历史上,道义永远是第一位的。
因为这就是天命所在,道理讲不通,就注定了你一定会失败。
那么刘备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,张飞又是怎么死的呢?
咱们下回再说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20:53 , Processed in 0.088285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