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60|回复: 0

大话鬼谷7:鬼谷子的野心?捭阖之术和阴阳是什么关系呢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8:30:2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要真正的了解捭阖,就要知道什么是阴阳?
理解阴阳之前,就要知道阴阳的重要性!
鬼谷子曰:益损、去就、倍反,皆以阴阳御其事。
益损是增加还是减少。
去就是远离还是靠近。
倍反是背叛还是返回。
这些选择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阴阳。
阴阳是什么?阴阳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。
那么阴阳运行的规律又是什么呢?
阳动而行,阴止而藏【cang2】;阳动而出,阴隐而入,阳还终阴,阴极反阳。
如何理解这句话呢?
我们拿刘邦举例。
天下大乱之时,刘邦毅然斩白蛇起义,这是“阳动而行”,即顺应时势,积极行动。
在楚汉争霸的初期,刘邦相对于项羽处于弱势地位。他选择避免与项羽直接冲突,而是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。这是“阴止而藏【cang2】”,即在不利条件下保持隐忍,蓄势待发。
随着力量的逐渐增强,刘邦开始主动出击,与项羽展开争夺天下的斗争。这是“阳动而出”,即在时机成熟时,果断行动。
在战斗过程中,他联合其他诸侯共同对抗项羽。这是“阴隐而入”,即在困境中寻求合作,舍得分享利益。
但是,在彭城之战中,刘邦遭受了重大的挫败,军队溃散,他自身也险些被俘。这一时期的刘邦,从之前的攻势转【zhuan3】向了守势,他迅速调整战略,收拢残兵,重新规划战术。这是“阳还终阴”,即道路是曲折的,不会一帆风顺。
最终,经过艰苦的斗争,弱小的刘邦成功击败了强大的项羽,赢得了天下的统治权。这是“阴极反阳”。即无论道路多么曲折,前途一定是光明的。
刘邦的奋斗史就是他以阴阳御事的具体体现。
当然,刘邦没有总结出这样的理论。
但这并不妨碍,我们得出结论,任何人的成功都必然是符合阴阳运转规律的。
那么我们在实践中如何使用阴阳呢?
我们还是拿刘邦举例。
第一、以阳动者,德相生也;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,刘邦广纳贤才,例如萧何、韩信等人,都因为他的礼贤下士、宽宏大量而归附于他。
这是用光明正大的行动来获取人心,积累德行。
第二、以阴静者,形相成也。
在楚汉争霸中,刘邦对付项羽各种不要脸,要多流氓有多流氓。
公元前203年,项羽俘虏了刘邦的老爸。项羽准备了一口大鼎,烧着滚水,指着刘邦说:“小刘啊,你要是再不投降,我就把你爸爸给煮了。”
刘邦看到之后,不屑一顾,哈哈大笑,指着项羽说:“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,约为兄弟,吾翁即若翁;必欲烹而翁,幸分我一杯羹。”
这是以冷血的无情,来谋求转机。
第三、以阳求阴,苞以德也;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,以宽宏大量、仁爱厚道的德行来吸引秦国的百姓。
对于投降的将领和士兵,刘邦通常都会给予优待,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归附于他。
这是用光明正大的行动,以德行来收拢敌人。
第四、以阴结阳,施以力也;统一天下后,以前的战友变成敌人,刘邦用各种手段剪除他们。
韩信之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。
这是用阴险的诡计,用暴力的手段,来达成合理的目标。
总之,无论是靠道德还是武力,无论是光明还是阴谋,都是实现目标的手段。
阴阳不是绝对的,阴可以转阳,阳可以转阴。
您看,我们上面讲的这些,是不是有点眼熟。
这和捭阖之术不是一样样的吗?
没错就是一样的。
鬼谷子曰:阴阳相求,由捭阖也。
操纵阴阳的方法就是捭阖。
因此,鬼谷子认为:此天地阴阳之道,而说人之法也,为万事之先,是谓圆方之门户。
简单说就是,捭阖就是阴阳在人间的具象化,是每个人都能听懂的人话,是凡人成功的法门。
这一段是鬼谷子对自己理论的剖白,也在讲自己和其他阴阳学说的核心区别。
其他学说是顺应阴阳。
而鬼谷子则是要操纵阴阳。
鬼谷子还真不是吹牛,他的学说,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,甚至把整个世界搅得翻天覆地。
他的得意门生苏秦就是最有利的说明。
一个曾经的农民小子,居然竟然逆袭成了战国的第一大网红!
苏秦出身于一个平平无奇的农耕家庭。放在现在,就是个祖传的农民。
作为一个农民,如何才能改变命运呢?
首先要有野心,苏秦的野心比田里的稻谷还要茂盛。
然后要有知识,因为知识就是力量。
于是,他背起行囊,踏上了求学之路。
最终找到了传说中隐居的鬼谷子。
理论终究只是纸上谈兵,要想真正运用自如,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锤炼。
因此,苏秦刚出道时,四处碰壁,连亲人都对他冷眼相看。
可他并不气馁,回家闭关修炼,继续钻研古籍,领悟捭阖之术。
一年后,他终于悟出了合纵连横之术的精髓,信心满满地再次踏上了游说之路。
这次,苏秦有如神助,凭借三寸不烂之舌,成功说服六国君王采纳他的合纵策略。
一时之间,他名声大噪,身佩六国相印!
这一切的背后,苏秦利用学来的捭阖之术,真的操纵了阴阳,完成了他人生最华丽的转身。
所以,我们说鬼谷子是成功学大师一点都不过分吧。
到此为止,《鬼谷子》的第一章《捭阖》我们就讲完了。
下一章,《反应》又讲了什么呢?
咱们下回再说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18:04 , Processed in 0.083158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