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0|回复: 0

大话红楼188:为什么说庄子是中国人的终极浪漫?为什么说袭人是最大的输家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19 16:40:4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为什么说庄子是中国人的终极浪漫?为什么说袭人是最大的输家?
上回说到,宝玉拿袭人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有朋友就不明白,作为主人宝玉怎么就那么软蛋呢?
原文给出了解释: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,似乎无情太甚。
宝玉的弱点是有情。
这也是宝玉与其他渣男的不同之处。
别人是提上裤子不认账。
宝玉是睡一个疼一个。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朋友,不认为宝玉渣的原因。
在那个封建年代,宝玉完全可以毫不顾忌。
但是他却始终保有温情,这是极为难得的。
相比贾琏这些人,宝玉绝对是好男人中的战斗机了。
我们分析的时候,说他渣,其实是以现代的标准苛责他,主要是为了解读的趣味性。
按照古人的视角,真正的爱情与性生活毫无关系。
睡归睡,爱归爱。
就算,宝玉和秦钟算账的时候,也不用怀疑,他的心中也还是爱黛玉的。
总之,宝玉还是一个纯情小男孩。
纯情的宝玉,他就只能自己开解自己。
怎么开解呢?
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,横竖自然也要过的。
便权当他们死了,毫无牵挂,反能怡然自悦。
说明什么?
宝玉本来以为自己离不开袭人,可是现在没有她,也照样可以过的很开心。
那么袭人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。
要知道,核武器最大的威慑力是在发射架上。
这就好比,分手可以天天说,但不能真的走。
走了,可能就真分了。
还是那句话,离开谁地球都照样转。
你以为离不开,其实也就是单纯的以为。
宝玉不舍得袭人走,是因为她听话体贴,怕失去她,自己过的不好。
现在证明,没有袭人还有四儿,他反倒过的更舒心。
翻到证明,袭人没有那么重要。
宝玉也就不怕袭人走了。
在宝钗的怂恿下,袭人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。
自此,袭人永远失去了对宝玉的情感威慑。
这一局,袭人完败,而宝钗赢麻了。
没有人陪着宝玉玩,他就开始用功了。
因命四儿剪灯烹茶,自己看了一回《南华经》。
《南华经》就是《庄子》的别称,共三十三篇,分内篇、外篇和杂篇。
本回,宝玉正看至《外篇·胠箧》一则。
《红楼梦》只引用了其中的一部分,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。
第一、故绝圣弃知,大盗乃止。
意思是说,杀死圣人抛弃智慧,大盗就没有了。
从逻辑上讲,大盗是圣人的反义词,就如同正反的两面,没有正面自然就没有反面了。
所以消灭大盗就要消灭圣人。
第二、擿玉毁珠,小盗不起。
扔掉美玉,毁掉珠宝,就没有小偷了。
这句可太有道理了,你没有钱,小偷肯定就不偷你了。
第三、焚符破玺,而民朴鄙。
符玺是权力的标志,把他们毁了,百姓就变的淳朴。
没有权,大家就不会争。
没有权,大家也没人管。
百姓变坏就是因为权力的腐蚀。
所以,庄子认为,大家都自由了,心底也就善良了。
第四、掊斗折衡,而民不争。
斗衡是计量单位,不用算数,百姓就不会计较了。
第五、殚残天下之圣法,而民始可与论议。
毁掉天下的法律,百姓就可以自由的谈论是非曲直。
第六、擢乱六律,铄绝竽瑟,塞瞽旷之耳,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。
灭文章,散五采,胶离朱之目,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。
毁绝钩绳而弃规矩,攦工倕頫之指,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。
这三句话是一个道理。
瞽旷是春秋时晋国乐师,天生的盲人,靠着耳朵就能分辨出五音六律。
瞽旷之耳常用来形容听力非常敏锐。
离朱是黄帝时候的人,他百步之外可以看到鸟兽茸毛。
离朱之目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眼神好。
倕是尧舜时代的一名巧匠。
倕頫之指可以形容一个人的手巧。
瞽旷、离朱、倕所代表的就是哪些掌握定义权的人。
如果没有他们,就没有人下定义,那么下定义的人就是我们自己。
没了音乐的韵律,什么都可以是音乐。
没了颜色的区分,什么都可以是美。
没了巧的标准,什么都可以是巧。
总之,天下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,而不是由少数人来定义。
您说如果按照以上几条来改造世界,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?
难道真要毁掉人类文明,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吗?
其实并不是这样。
庄子的原始社会,不是现实中的原始社会,而是他向往的理想社会。
甚至可以说,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样的。
那里没有政府,只有一个个自由的人。
哪里想说什么说什么,想唱什么唱什么,没有上下级的区别,没有权力争夺,没有多少的计较。
小宝私以为,庄子和马克思的区别就在于,马克思提出了可行的实现方法,那就是提升生产力。
而庄子的方法则是,彻底的破坏,然后就能彻底的重建了。
中国历史经历了一次次毁灭和重建之后,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。
黄老之学,只会在重建的初期发挥作用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类文明必然要回到儒家圣人治国这套逻辑上来。
但是您想,完全没有执行性的庄子,为什么流传至今呢?
古人把《庄子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周易》合称“三玄”。
什么叫玄呢?
在天上是日月星,在地上就是这三本书。
看不懂,看不透,看不明白,甚至觉得扯,但就是很厉害的样子。
《道德经》中说: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那么究竟妙在哪,厉害在哪呢?
因为他们先进。
要知道,只有领先于时代,反应人类根本需求的作品,才能穿越历史,留存至今。
你看古人读书,一边读者儒家的:继圣贤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。
一边读着庄子的:绝圣弃知,大盗乃止。
一个要学做圣人,一个要杀死圣人,如此矛盾对立,为什么能存在于一个文明之内呢?
我们就得从儒道释的关系说起了。
庄子认为人人都是圣人,所以就不需要圣人。
孔子认为,人天生就有差别,圣人是稀少的,所以要因材施教培养君子。
韩非子就认为,根本没有圣人,只有一个个目标。
道家是理想,儒家是现实,法家是手段。
中国文明底层逻辑其实是:外儒内法终求道。
自始至终,中华文明都在追求一个人人都是圣人的社会。
这句话在现代最直接的体现,就是毛主席的一句名言:不必时时怀念我,也不要指望我回来,我离开以后,你们就是我,人民万岁!
世界上有百分之80的人信仰宗教,而我们自古至今都不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民族。
为什么?
这就是庄子的浪漫:杀死圣人,我就是圣人,不,全都是圣人。
以上是小宝个人的理解,那么宝玉又读出了什么?
他写的《南华经》续又有什么内涵呢?
咱们下回再说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20:54 , Processed in 0.085120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