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44|回复: 0

脑洞西游52:孙悟空的身世之谜?消失的50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19 17:52:5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西游记》第十四回的标题是:心猿归正六贼无踪。
心猿显然是指孙悟空了。
我们再看本回的开场诗:佛即心兮心即佛,心佛从来皆要物。若知无物又无心,便是真如法身佛。法身佛,没模样,一颗圆光涵万象。无体之体即真体,无相之相即实相。非色非空非不空,不来不向不回向。无异无同无有无,难舍难取难听望。内外灵光到处同,一佛国在一沙中。一粒沙含大千界,一个身心万法同。知之须会无心诀,不染不滞为净业。善恶千端无所为,便是南无释迦叶。
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,《即心是佛颂》,既然心即是佛了!
十四回的标题就变成了佛猿归正。
难道是说孙悟空前身是佛吗?
这首诗终于为我们寻找孙悟空的身世之谜打开了大门。
前文咱们推断,孙悟空产自石卵。
《西游记》第七回:孙悟空大战36员雷将时又说:圆陀陀,光灼灼,亘古常存人怎学?入火不能焚,入水何曾溺?光明一颗摩尼珠,剑戟刀枪伤不着。
难道是说孵化出孙悟空的卵是摩尼珠吗?
摩尼珠又是什么意思呢?
小宝查阅了很多资料,同时为了我们故事的完整,取了其中一种说法。
“过去久远佛舍利,法既灭尽,变成此珠,以为利益。”
摩尼珠是佛骨舍利。
孙悟空是佛骨舍利孵化出来的猴子,被叫作心猿,也可以叫作佛猿!
难道太上老君八卦炉中炼孙悟空是为了得到这颗舍利吗?
这颗舍利究竟又是哪位佛所留下的呢?
咱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继续故事。
根据《西游记》原著,王莽篡汉之时孙悟空被压,唐僧取经从长安出发是贞观十三年九月。
救孙悟空出来最迟是在同年底。
王莽篡汉是公元6年,贞观十三年是公元639年。
两者相减,孙悟空被压的精确时间就是633年了。
也就是说西游记隐瞒了100年的历史。
这个说法看起来挺合理,但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公元。
《西游记》里采用的是我们的传统纪年法,也就是天支纪年和皇帝年号相结合的方法。
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又称西历,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。
简单说,在《西游记》成书的时候,吴承恩先生还不知道是公元多少年,按照我们的传统纪年法,能不能准确算出从王莽到贞观的具体年是一个问题,就算能算出来,吴承恩先生自己是不是算得出来,也还不好说。
有人说吴老爷子有意隐瞒100多年可能性真不大。
孙悟空被压500年,就是吴老爷子当时计算王莽篡汉到贞观十三年的一个虚数,而且《西游记》原著本身就喜欢用整数,500年是又好听又顺口,而且并不影响剧情发展。
在《西游记》中硬套西方的纪年方法很不合适。
更重要的是,按照老孙的性格,和天地神仙妖怪的品行,只会把时间说长,不会说短。
说自己少压了100年,打死孙悟空也干不出来这样的事。
《西游记》是架空历史小说,小说中的大唐肯定不是现实中大唐,所以咱们默认孙悟空就被压了500年。
问题就来了,自从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之后,小说一下子就跳到500年后的盂兰盆会,那么这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?
小宝给这段时间取名为消失的500年。
在消失的500年里,孙悟空缺失的500年里,西游世界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呢?
孙悟空的身世之谜和消失的五百年就成了《西游记》的大秘密,也是我们西游世界建立的两块基石。
可以这么说,我们后面所有的分析都是为了回答这两个核心问题。
书归正文,刘伯钦一走,唐僧又变成孤家寡人了,突然冒出一只猴子要做唐僧的徒弟,还说自己是观音菩萨特地派来的,对于唐僧来说就是雪中送炭。
但是要注意,唐僧不是一个人揭的封条,而是刘伯钦扶着三藏,复上高山,行到极巅之处。
唐僧远可没有影视剧中那么伟岸。
那么唐僧第一次见到孙悟空这个徒弟,又是什么印象呢?
第一、又丑又可怜。
尖嘴缩腮,金睛火眼。头上堆苔藓,耳中生薜萝。鬓边少发多青草,颔下无须有绿莎。眉间土,鼻凹泥,十分狼狈,指头粗,手掌厚,尘垢余多。还喜得眼睛转动,喉舌声和。语言虽利便,身体莫能挪。
孙悟空这500年可是吃了苦。
第二、观音介绍来的,有背景,对取经很有热情。
那猴道:“前者有个观音菩萨,领佛旨意,上东土寻取经人。他劝我再莫行凶,皈依佛法,尽殷勤保护取经人,往西方拜佛,功成后自有好处。故此昼夜提心,晨昏吊胆,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。我愿保你取经,与你做个徒弟。”
孙悟空等唐僧可以说等得花都谢了。
第三、尽管丑但是很有礼貌。
孙悟空从五行山出来,只见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马前,赤淋淋跪下,道声:“师父,我出来也!”
对三藏拜了四拜,急起身,与伯钦唱个大喏道:“有劳大哥送我师父,又承大哥替我脸上薅草。”
孙悟空有礼貌讲文明,可一点也没有野猴子的样子。
怎么说人家也是正经的科班毕业,须菩提祖师的高材生。
第四、业务能力强,勤快还会看马。
孙悟空打完招呼就去收拾行李,扣背马匹。
那马见了他,腰软蹄矬,战兢兢地立站不住。盖因那猴原是弼马温,在天上看养龙马的,有些法则,故此凡马见他害怕。
孙悟空当弼马温也不是没有收获,现在就派上了用场。
第五、猴子像个佛教中人。
三藏见他意思,实有好心,真个像沙门中的人物。
唐僧一下子就感觉到了,孙悟空很像一个佛教中人,从法号到行为做事!
这里不得不说,唐僧的第六感还是很准确的。
孙悟空当年在灵台方寸山重点学习的就是佛法。
综上所述,唐僧对孙悟空这个徒弟的第一印象十分满意的,除了丑就没别的缺点。
那么刘伯钦对孙悟空有什么印象?
他见孙行者一心收拾要行,却转身对三藏唱个喏道:“长老,你幸此间收得个好徒,甚喜甚喜,此人果然去得。”
一个字概括就是好。
但是性格这东西是藏不住的,随着双方不断接触,各自的缺点也就暴露出来了!
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!
唐僧师徒二人矛盾又是如何一步步激化的?
师徒之争又是如何解决的呢?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16:34 , Processed in 0.082969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