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6|回复: 0

大话三国20:董卓为什么要换皇帝?大臣们为什么那么怂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7:22:0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董卓为什么要换皇帝?大臣们为什么那么怂?
书接上回,小皇帝刘辩顺利回到了皇宫。
见到何太后之后,母子二人抱头痛哭,这次是真哭。
别急现在才只是开始,后面哭的时候更多。
可这又怪谁呢?
人总是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。
再说董卓以保护皇帝的名义进了京城,他一来可就不走了。
话说董卓屯兵城外,初始还有点规矩,后来就彻底放飞自我了。
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,横行街市,百姓惶惶不安。
出入宫庭,肆无忌惮。
后军校尉鲍信实在是看不下去了,就来求见袁绍。
认为董卓必有异心,可速除之。
在这个时候面对这么一个祸害。
袁绍居然说:朝廷新定,未可轻动。
当年要杀太监灭口的时候,你怎么不说考虑下大局,维持朝局稳定呢?
主要还是怂,还是干不过。
没办法,鲍信只能另求他人。
谁还可以主持大局呢?王允。
《三国演义》写王允此时已经是司徒,也没有交代他是怎么来的,怎么司徒换的那么快。
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,王允做上司徒是董卓立汉献帝之后的事情了。
是董卓拉拢王允的一个手段。
在小说中,提前给王允这个位置,显然就是为了给董卓提早树一个敌人。
话说鲍信见到王允,说了他要弄死董卓的想法。
王允和袁绍一个态度:且容商议。
成人的世界复杂又简单,没有明确的同意就是拒绝。
鲍信自引本部军兵,投泰山去了,他后来会如何发展呢,咱们先挖个坑。
您看鲍信是一个很清醒的人。
那么袁绍和王允就不是一个清醒的人了吗?
当然他们也是,鲍信说的好听,怎么杀呀。
董卓20万人马是摆设吗?
就算能杀的了董卓,杀了董卓之后呢?
再说董卓虽然猖狂,但是也没有明显侵犯大臣们的利益。
现在大家的矛盾并没有激化,所以事情远没有走到那一步。
大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,就是观察一下董卓,他到底想要什么?
下一步应该怎么玩呢?
没错,董卓怎么玩很关键,董卓想怎么玩呢?
董卓私下李儒商量:吾欲废帝立陈留王,何如?
前文说了,李儒是董卓的女婿,也是他最重要的谋臣。
李儒什么看法呢?
必须得支持呀。
那么为什么要废皇帝呢?
刘辩这个胆小怕事的皇帝不好吗?
不好,哪里不好?
他有妈。
您说是何太后好打交道,还是小刘协好打交道。
当然是小刘协了,他无依无靠,他做了皇帝就只能依靠董卓。
才能稳住董卓的位置,而且换皇帝在汉朝是一件是可以名垂青史的大事情,这里咱们先挖个坑,待会再说。
而且李儒认为,这事还必须得立即抓紧办。
今朝廷无主,不就此时行事,迟则有变矣。
而且还替董卓想好了什么时候办,在哪办,怎么办。
来日于温明园中,召集百官,谕以废立;有不从者斩之,则威权之行,谁要是反对,咱就宰了他。
董卓听信了他的计策。
次日大排筵会,遍请公卿。
公卿皆惧董卓,谁敢不到。
说到底什么是面子,就是一个怕字。
王允和袁绍所谓的从长计议,说到底还是怕了。
百官到齐,董卓到园门下马,带剑入席。
为什么要带剑呢?
李儒说了有不从者斩之,董卓已经准备好在宴会上杀人立威了。
酒行数巡,董卓教停酒止乐,厉声曰:“吾有一言,众官静听。”
大家知道董卓请吃饭肯定要说事,到底说什么事,谁都不知道,还都挺好奇的,顿时鸦雀无声。
“天子为万民之主,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。今上懦弱,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,可承大位。吾欲废帝,立陈留王,诸大臣以为何如?”
简单说,皇帝必须是个三好学生,我对刘辩不满意,我投刘协,谁赞成谁反对?
诸官听罢,不敢出声。
这些大臣说话一套一套的,真到为皇帝说话的时候,都成了哑巴。
一片安静之中,座上一人推案直出,立于筵前。
大呼:“不可!不可!汝是何人,敢发大语?天子乃先帝嫡子,初无过失,何得妄议废立!汝欲为篡逆耶?”
这位谁呀,丁原,字建阳,现为荆州刺史。
咱们先说他反对废帝的理由,如果谁智商高谁当皇帝,那不就乱套了。
皇帝不是按照智商来决定的,而是按照血【xue4】统来定的,刘辩是嫡长子,而且完全没有过错,你的理由不成立。
问题来了,这个丁原从哪来的,他为什么敢这么刚呢?
这就是《三国演义》的问题了,很多人物的来历他没有交待,所以我们只能结合历史来进行一下补充。
丁原这个人绝对是励志典型,他出身贫寒,但是粗有谋略,敢打敢杀,从士兵做起,不畏艰难,靠着刀头舔血,积攒军功,做到了荆州刺史,也就是湖北省省长。
那么他一个荆州刺史怎么在长安呢?
灵帝驾崩的时候,何进给【gei3】调进洛阳的,一来他就没走。
得亏丁原是个忠臣,不然就没董卓什么事了。
丁原是目前除了董卓之外的一股军事力量,所以他敢站出来叫板。
要和董卓掰掰手腕。
给董卓气的呀,当时就说了一句千古名言。
董卓怒叱曰:顺我者生,逆我者死!
这句话最早出自《庄子·盗跖》:“顺吾意则生,逆吾意则死。
董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了再创新。
和曹操那一句:宁可我负天下人,不可天下人负我。
可以并称为最自私最霸气的人生格言了。
按计划董卓当时就要拔剑砍了丁原。
但是李儒突然叫停:今日饮宴之处,不可谈国政;来日向都【du1】堂公论未迟。
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,只见他生得器宇轩昂,威风凛凛,手执方天画戟,怒目而视。
不用说您也猜出背后的是谁了,他就是三国第一武将,爱好杀爸爸的,人中吕布吕奉先。
吕布就靠一张脸,就破坏了李儒的计划。
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,丁原骑马离开。
很显然百官更怕董卓,他们劝丁原,其实就是怕双方真火并,伤了自己。
丁原一走,董卓继续开会。
不过丁原这么一闹,官员们都被打了一股强心剂。
董卓还没有完全的控制洛阳的军队,也就是说你还没有一手遮天,大家的腰杆子立刻就硬了起来。
董卓再问百官:“吾所言,合公道否?”
卢植曰:明公差【cha4】矣。
首先,你知道什么情况下大臣可以废除皇帝吗?
远的说,商朝时候,商汤的嫡长孙太甲昏庸,被宰相伊尹把他囚禁在桐宫,但是伊尹也没废了他,而是用心教育,最终太甲成为一代明君。
伊尹活了100多岁,他是辅助商汤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,商汤死后又是他稳住了政局,凭这份功绩,他被天子之礼安葬,奉祀为“商元圣”,这在甲骨文中有记载的,大乙和伊尹并祀。
可以说是做臣子的榜样和巅峰。
往近了说,汉废帝昌邑王刘贺登基二十七天,做恶三千多条,霍光告祭太庙,才把他给废了。
您想想,二十七天,做恶三千条,平均每天一百条,每小时5条,每20分钟1条。
这得是多混账的皇帝呀。
而且霍光又是什么人?
霍去病同父异母的亲弟弟,汉武帝临终时候的托孤大臣,人家是武帝钦定的守护人。
皇帝可以废,但是有两个条件,一个是皇帝罪大恶极,一个是废皇帝的人必须得是道德无瑕疵,功劳巨大,才华过人的大忠臣。
那么现在看看符合这个条件吗?
皇帝年幼,聪明仁智,并无分毫过失。
就算皇帝该废,你董卓也没有资格。
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?
黄巾军起义的时候你立过什么功劳,整一个逃跑将军。
就你这山野莽夫,也配管理朝政?
也配说废立之事?
圣人云:有伊尹之志则可,无伊尹之志则篡也。
卢植的意思很明确,董卓要是废帝就是造反。
董卓大怒,拔剑向前欲杀植。
被侍中蔡邕、议郎彭伯拦住。
卢尚书海内人望,今先害之,恐天下震怖。
蔡邕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,才女蔡文姬的亲爸爸。
然后董卓还真就停手了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董卓停手呢?
因为天下震怖四个字,董卓杀了卢植,自己就成了众矢之的,就算换了皇帝,可天下都不听他管了,他空有个皇帝又有什么意义呢?
所以关键时刻董卓忍住了,他也有点怕了。
这个时候司徒王允打了圆场。
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,另日再议。
王允直接宣布讨论结束,从头到尾他没有多说一句台词。
他既不同意,也不反对,而是拖延。
如果大家都能拧成一股绳,坚决抵制董卓,或许董卓废帝的想法就打消了。
但正是这些大臣们首鼠两端,左右观望才导致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。
其实这些大臣并不忠于皇帝,他们忠于的是权力,归根到底一句话,谁赢他们帮谁。
下一步董卓何去何从,丁原又如何应对呢?
咱们下回再说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16:29 , Processed in 0.092344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