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1|回复: 0

大话三国44:袁绍到底有多阴险?他居然和董卓勾结。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7:22:3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袁绍到底有多阴险?他居然和董卓勾结。
上回说到界桥之战,公孙瓒的骑兵被袁绍的射手克制。
袁绍的大将麴义砍了公孙瓒的帅旗,带兵直冲后军,正撞着赵云。
刚立了大功的他,转眼就被赵云刺于马下,赵云完成二救公孙瓒的成就。
莫名的想要同情麴义有没有,可这里是三国演义的原创剧情。
在正史中,麴义八百破公孙,自恃功高,骄傲放纵,心怀不轨,被袁绍召见的时候杀掉。
小说为了让故事流畅,大大的简化了人物关系。
让麴义提前下线,成了赵云的枪下鬼。
赵云一骑马飞入袁绍军中,左冲右突,如入无人之境。
公孙瓒带兵杀回,成功翻盘。
赵云的挂开的不要不要的,一个人愣生生的扭转了战局。
咱们再说袁绍,因为信息传递的滞后性,他还不知道赵云开挂。
只知道麴义斩将夺旗,眼看大局已定,他就飘了。
不作任何准备,带着田丰与数百名士兵,十几个弓箭手,巡视战场。
边走边笑,边笑边吹牛皮:公孙瓒无能之辈!
公孙瓒和袁绍互骂无能,一个半斤一个八两。
这话刚出口,一个黑影,嗖的一声,就冲到了面前。
来者正是赵云,主角出马,龙套纷纷献出人头,袁绍扭头就跑。
可为时已晚,他被公孙瓒军团包了饺子。
田丰拉着袁绍:主公且于空墙中躲避!
空墙不是真的墙,而是士兵围起来的人墙。
袁绍也是要面子的好不好,我前脚刚骂公孙瓒无能,我要是躲了,我不就成了无能之辈?
袁绍取下头盔,高声大呼:“大丈夫愿临阵斗死,岂可入墙而望活,宁死也不做缩头乌龟!”
那么凶险,袁绍却把头盔给摘了,目的就是让士兵看到自己的脸。
我,就是我,老袁没有跑,我和你们在一起。
如果袁绍真躲起来,士兵一看,好吗,你不想死,我还不想死呢,军心立时瓦解,袁绍更没有活路。
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,关键时刻不能怂呀。
所以袁绍能够在乱世中立足,不但是他搅屎棍的能力出众,也有他的天纵英才。
可惜,和曹操比起来,老曹是个学霸,他只能算优秀学生。
扯远了,士兵们跟着袁绍齐心死战,赵云冲突不入。
关键时刻,袁绍的接应部队赶到。
轮到袁绍翻盘,公孙瓒被反包围。
赵云保护公孙瓒杀出重围,取得三救公孙瓒的成就。
袁绍军团紧追不舍,公孙瓒军团落水死者,不计其数。
眼看胜利在望,袁绍一马当先。
活捉公孙瓒,统一全天下。
不到五里,只听得山背后喊声大起,闪出一彪人马,为首三员大将,乃是火龙果三兄弟。
三兄弟三匹马,三般兵器一条心,直取袁绍。
袁绍惊得魂飞天外,手中宝刀坠于马下,拨马而逃,众人死救过桥。
这一段就明显的贬袁尊刘了,老袁刚刚还要做大丈夫,转眼就抱头鼠窜。
人物性格转化的也太快,显得尤其不自然。
明眼人一看这段戏就是假的。
《三国演义》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呢?
大家都说《三国演义》七分真三分虚,而这七分真中又有七分虚。
历史脉络全都有,但是发生过程,人物性格,全都走了样。
这就好比甜粽子和咸粽子,看着都是粽子也都是端午节吃,但味道完全不同。
正史上,袁绍虽然凭借弓弩取得了对骑兵的胜利。
但是他还是败给了骑兵的机动性。
公孙瓒的骑兵部队,被弓箭伏击之后。
二千溃散的骑兵迅速集结,刚好就围住了贪功冒进的袁绍。
生死关头,袁绍确实扔了头盔,也确实说了大丈夫愿临阵斗死的话。
公孙瓒的部队也不知道自己抓了条大鱼。
看对方反抗激烈,而且麹义援兵一到,也就自行撤退了。
而演义中赵云一个人干了两千骑兵的活,救了袁绍的麹义提前就被赵云给捅了。
和正史相比,界桥之战这一段,除了袁绍因为大意冒进,错失歼灭公孙瓒的机会是真,赵云和火龙果三兄弟力挽狂澜全都是假。
《三国演义》在处理刘备崛起剧情的时候,就是给开了太多的挂,看着就特别不真实。
你坐拥挂逼赵云,一个人顶两千骑兵,干嘛不让他上战场呢?
就好比你明明有几个亿的现金,却天天为了省几块钱斤斤计较。
这就是《三国演义》最大的问题,有一颗写玄幻小说的心,却只能憋屈的活在历史小说的壳子里。
扯远了,双方各自错过了战机,也各自刷了一波无能。
彼此进入了僵持局面。
两军相拒月余,有人来长安报知董卓。
您注意用词,有人,那么请问这个人是谁呢?
我们的聪明鬼李儒就出了一个主意:袁绍与公孙瓒,当今豪杰。可假天子之诏,差人去讲和。二人感德,必顺太师。
咱们知道,不久之前,袁绍和公孙瓒还是讨董的先锋。
董卓劝和,他俩能听吗?
不听不就打脸了吗?
而且双方斗殴,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,应该鼓励他俩打,为什么还要劝和呢?
您别着急,咱们接着看。
董卓派遣太傅马日磾,太仆赵岐,带着诏书前去。
这俩人的级别很高,太傅是三公之一,皇帝的老师。
太仆是九卿之一,掌管天下马政,相当于交通部长。
袁绍出迎于百里之外,再拜奉诏。
想当年,袁绍可是坚决反对董卓废旧立新的,今天怎么就变真香了呢?
而且百里迎接,这不就是跪舔董卓吗?
这还是当年讨董的盟主吗?
这是把自己的脸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呀。
那么这个结果,李儒是不是早就知道了呢?
他是怎么知道的呢?
因为刚才咱们说的有人,就是袁绍派去的。
再结合之前,他冒充董卓家将杀了公孙越。
没准,袁绍早就和董卓暗地里勾搭上了。
在具体的利益面前,袁绍对大汉的忠心就是个屁。
经过讨董战争,袁绍彻底的背弃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,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搅屎棍。
次日,二人去给公孙瓒宣谕,公孙瓒也不想打了,正好借坡下驴,遣使致书袁绍,双方讲和。
他俩接受讲和就等于承认了董卓的合法性。
万万没想到,公孙瓒和袁绍一战,董卓成了最后的赢家。
公孙瓒班师,又写表推荐刘玄德为平原相。
因为公孙瓒承认了董卓的合法性,所以他之前私自任命刘备的事,就不算数了,一切重来。
您可能就说了,为什么公孙瓒不带走刘备呢?
一是刘备太强,他压不住。
二是在中原埋根钉子,作为自己的外援。
就在刚刚还救了他一命不是。
玄德与赵云分别,执手垂泪,不忍相离。
这才相处几天,刘备和赵云的感情就突飞猛进了。
这也好理解,大家出身一致都是底层,梦想一致,都想施行仁政。
赵云后悔签约公孙瓒太早,刘备后悔认识赵云太晚。
赵云一声长叹:本以为公孙瓒是个英雄,今观所为,亦袁绍等辈耳!
赵云前后三次帮助公孙瓒脱险,但是公孙瓒却没有给赵云任何奖励。
赵云有怨言完全可以理解。
当然我们也要知道公孙瓒的难处,史书上你没有立那么大的功,我也没法给呀。
赵云对刘备讲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分明是暗示老刘:快快邀请我,让我加入你们吧!
可是刘备却拒绝了:公且屈身事之,相见有日。
公孙瓒是刘备的靠山,刘备这个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能挖老板的墙角。
他也只能让赵云忍耐,咱们慢慢寻找机会。
说罢洒泪而别。
公孙瓒和袁绍的战争告一段落,南方孙坚和刘表又打起来了,不过这次是孙坚先动的手,他为什么要这么干呢?
因为背后有坏人,这个坏人是谁呢?
咱们下回再说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18:02 , Processed in 0.162318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