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9|回复: 0

大话三国130:决断力差有什么危害,袁绍的致命问题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7:24:0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书接上回,陈登给刘备献了什么策呢?
写信找袁绍帮忙。
可问题来了,刘备和袁绍根本没有来往。
当年在公孙瓒哪,俩人还有仇。
最近刘备刚打了袁术,袁术因此归天。袁术可是袁绍的亲弟弟,这就是仇上加仇。
袁绍不报仇就不错了,怎么会愿意帮忙呢?
陈登给刘备推荐了一位高人。
你和袁绍没交情,咱们这刚好有一位和袁绍三世通家。
若得其一书致绍,绍必来相助。
这一位高人是谁呢?
刘备的老师郑康成。
这里咱们隆重介绍一下,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儒学家、经学家郑玄。
他受业于马融。
马融是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,从孙就是马援弟弟的孙子。
他上课有一个特点,必设绛帐,前聚生徒,后陈声妓,侍女环列左右。
知道是他在讲课,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搞非法的文艺演出。
听课累了,看看美女,真是非常惬意。
学习效率肯定蹭蹭的。
可问题就来了,真有那么多美人相陪的时候,谁能保证不想入非非,什么书又能读的进去呢?
可是偏偏有人能抵挡住诱惑,他就是郑玄。
听讲三年,目不邪视。
马融都震惊了:这还是人吗?如果是,这觉悟也太高了。
由此对郑玄格外看重。
郑玄学成毕业的时候。
马融感叹:得我学之秘者,惟郑玄一人耳!
不但郑玄有文化,她身边的丫鬟,也各个博学多才。
彼此开玩笑,都是用《诗经》。
汉桓帝的时候,官至尚书,后因十常侍之乱,弃官归田,隐居徐州。
以上是《三国演义》对郑玄的描述,有很大虚构的成分。
历史中的郑玄是什么样子呢?
首先,一开始马融对郑玄这个徒弟就不是很重视。
因为郑玄出身草根,他完全是靠着自己出色的成绩,获得马融重视的。
其次,郑玄确实和刘备有交集,但是时间很短,而且他并非老刘的师父,老刘的师父是卢植,郑玄和卢植都师承马融。
论起来,刘备叫郑玄师伯才对。
《三国志·孙乾传》裴松之注云:“玄荐乾于州,乾被辟州,玄所举也。”
陶谦死后,刘备任徐州牧,就是郑玄给他推荐了孙乾。
不久之后,建安元年,郑玄就返回了老家北海国高密县。
也就是说,郑玄给刘备写信向袁绍求救的事是不存在的,完全是小说的演绎。
不过,郑玄在袁绍心里确实有很大的魅力。
袁绍先是表他为左中郎将、大司农。
后在官渡会战,袁绍为壮声势,争取民心和士望,叫袁谭无论如何都要带着郑玄随军,74岁的老头子只好抱病而行。不堪劳顿,被活活给折腾死了。
回到小说,刘备和陈登亲自到郑玄家求助。
对于刘备这个徒弟,郑玄是一个百个想不到,他能发展的这么好。
从卖草鞋混到皇叔左将军。
就好比当年班级里的倒数第一,如今成了著名网红,不得不说时势造人。
郑玄当时就给徒弟写了一封信。
刘备派遣孙乾连夜送给袁绍。
郑玄真的有那么大面子吗?陈登为什么那么自信呢?
咱们看袁绍看完信是咋说的。
自忖曰:“玄德攻灭吾弟,本不当相助;但重以郑尚书之命,不得不往救之。”
您仔细品这话,如果袁绍蠢到要看一个名人的面子,他能有这一番地盘吗?当年他吞并韩馥的时候,可没听说有面子这回事。
所以,救不救刘备根本不是面子的事,而是利益的事。
这才是陈登自信的根本。
郑玄的作用就是给袁绍一个台阶。
让他救刘备,不用背负不给弟弟报仇的骂名罢了。
如果和袁绍的利益不一致,再大的面子也没用。
袁绍召集文武开会,商议兴兵讨伐曹操。
袁绍阵营出现了意见完全相反的两派。
田丰认为:兵起连年,百姓疲弊,仓廪无积,不可复兴大军。应该遣人献捷天子。
献捷天子就是向天子报喜,什么喜?袁绍灭了公孙瓒呗。
天子就是个傀儡,这就是看曹操的态度。
如果承认就要赏,必须给袁绍升职加薪,现在袁绍的地位,再赏就是封王了,所以曹操赏无可赏,也不愿赏。
如果不赏,就给了袁绍理由,表称曹操隔我王路,然后提兵屯黎阳。在河内建战船,造兵器,休养生息,三年之后大事可定。
田丰的计策简单说就是:让袁绍依靠自己的体量优势,逐步压垮曹操。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,那就是太慢。
审配就认为:以明公之神武,抚河朔之强盛,兴兵讨曹贼,易如反掌,何必迁延日月?
咱直接干呗,干的越早,爽的越早!
沮授支持田丰:曹操不是公孙瓒,制胜之策,不在强盛。打总体战,一步一个脚印才是上策。
今弃献捷良策,而兴无名之兵,窃为明公不取。
郭图反驳道:兵加曹操,岂曰无名?公正当及时早定大业。愿从郑尚书之言,与刘备共仗大义,剿灭曹贼,上合天意,下合民情,实为幸甚!
袁绍四大谋士,刚好2票对2票。
袁绍的性格弱点就暴露出来了,躇踌不决。
在双方意见都有道理的情况下,该如何选,是非常考验领导干部长远眼光和规划的。
显然袁绍这方面是不足的。
既然2比2平,他选择让更多的人投票。
刚好,许攸、荀谌自外而入。
他俩一致认为:明公以众克寡,以强攻弱,讨汉贼以扶王室,起兵是也。
您说万一,他俩人的意见也不一样,袁绍会做什么选择呢?
会继续征求意见。
因为他的内心是想打的。
不然他也不会说:二人所见,正合我心。
这就是袁绍,他的决策看起来更民主。
但是这么一来,他就给自己的下属一个很不好的暗示。
你也有决策权,而决策权完全在于,支持自己的人够不够多。
长久以来,下属们就开始拉帮结派,力图在民主投票的时候,占大多数,这就是党争呀!
少数派能甘心吗?肯定不能,就必然层层作梗,阻碍政策的执行。
长此以往,袁绍团队内斗内行,外斗外行,必然走向毁灭。
归根到底,都是袁绍自己给自己挖的坑。
在接下来袁绍和曹操的斗争中,就会一步步给我们证明党争的危害。
袁绍一面令孙乾回去,让刘备准备接应。
一面令审配、逢纪为统军,田丰、荀谌、许攸为谋士,颜良、文丑为将军,起马军十五万,步兵十五万,共精兵三十万,望黎阳进发。
中国人干任何事都讲究名正言顺。
师出有名,才能无往不利。
郭图提议:以明公大义伐操,必须数操之恶,驰檄各郡,声罪致讨,然后名正言顺。
于是袁绍令书记陈琳草檄。
陈琳是“建安七子”之一。
复习一下,建安七子,分别是:孔融、陈琳、王粲、徐干、阮瑀、应玚、刘桢。
东汉末年的文学家,除了曹操、曹丕、曹植父子三人,就是这七位了。
而陈琳的代表作就是这篇《为袁绍檄豫州文》,这篇文章有多好呢?咱们下回一起品读一下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9 00:11 , Processed in 0.086237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