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29|回复: 0

[已用] 为啥那么多古人喜欢骂曹操?

[复制链接]

50

主题

0

回帖

259

积分

vip

积分
259
发表于 2024-11-12 16:16:5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曹操杀吕伯奢,历史上真的有这事吗,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?
首先得说,这事在陈寿的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里可是没影儿的。
那我们是怎么知道吕伯奢这个人的呢?
这还得感谢南北朝时的裴松之,他奉旨给《三国志》作注。
在这个注里,裴松之根据当时的各个版本的三国历史,引用了三份资料。
那曹操到底有没有对吕伯奢下手呢?吕家的人死得到底冤不冤?
咱们先来看看第一份资料。

王沈在《魏书》里说,曹操路过吕伯奢家的时候,老头不在家,
家里只有五个儿子,他们想动手抓他。
曹操先下手为强,就把他们给解决了。
这里王沈的意思很明确,吕伯奢一家确实对曹操有恶意,而且曹操并没有杀吕伯奢。
那关于曹操杀吕伯奢全家的说法,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呢?
最早是在西晋后期的《魏晋世语》里,里面说曹操一共杀了八个人。
不过,裴松之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不高,说它最为鄙劣,为了猎奇,胡说八道。

到了东晋时期,又出了本《孙盛杂记》。
这本书里就有曹操那句名言。
而且这本书认为吕伯奢一家是被曹操冤枉的。
杂记原文写道:太祖闻其食器声,以为图己,遂夜杀之。
既而凄怆道:宁我负人,勿人负我。
吕伯奢一家到底遭遇了什么,现在谁也说不清了。
但如果咱们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,可以得出谁的结论比较靠谱。

《魏书》的作者王沈,虽然曾在曹魏当过大臣。
但写书那会儿已经是西晋的天下了,司马家还给他封了个骠骑将军。
这种身份就决定了他写东西时,既不会刻意去黑曹操,
也不会把曹操吹得天花乱坠,所以吕伯奢那家人应该真的对曹操有不轨之心。
那么后来为啥那么多古人喜欢骂曹操呢?还是晋朝太不给力了。

那时候的人们,整天都在琢磨:这还是咱们曾经的大汉吗?
怎么好好一个江山弄成这样了?从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,
再到半壁江山,连匈奴刘渊都看不下去了,要重振汉室。
五胡乱华简直就是中原民族的一场大劫。
史书上强调了它的积极意义,促进了民族大融合。
可实际上中原的汉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。
就那么几十年,北方汉人被杀得只剩下四五百万。
胡人一到,男的被杀,女的变成两脚羊,晚上被霸占,白天被吃掉。
江山日渐崩坏,汉人受尽屈辱,心头的怨气总得找个出口吧?

可骂谁呢?
司马家如今是皇帝,可不敢骂。
曹丕被骂还不够格,那就只好拿曹操来开刀了。
都怪你把汉朝给弄没了,要不然也不会有司马家那些事儿。
孙盛嫉恶如仇,一想就气不打一处来,对曹魏恨得牙痒痒。
那些史料真实性也就没那么考究了。
咱们得提防曹操这种人,就是不讲规矩,结果闹得个天下大乱,民族遭殃。
说到底,曹操被黑得这么惨,也不是因为他干了多少坏事,关键是他那接班人实在是太不争气。

再说说三国演义,继承了《孙盛杂记》的精神,
还把曹操那句宁我负人,勿人负我,给进一步升级了。
变成了啥呢?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,不教天下人负我。
这两句话有啥区别呢?
易中天就觉得三国演义完全是在抹黑曹操。
宁我负人,勿人负我,其实挺具体的,就是说曹操宁愿对不起某几个人,
也不能让这几个人对不起他。这个范围并不算大。
三国演义一改,问题就严重了,这不是针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了,
而是变成了曹操他整个人生观、生活准则了。
就好像曹操错杀了人,还理直气壮、大言不惭地说出这种话,
给人的感觉这个人品质恶劣、歹毒至极,就是个大奸贼。
咱们也不讨论三国演义是不是在故意抹黑,毕竟它只是小说,也没说自己写的就是正史。
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,这个虚构的情节真是挺精彩的。
那它精彩在哪儿呢?

在同一回里,曹操一开始是个有理想、有抱负的热血青年,奋不顾身地去刺杀董卓。
虽然这个刺杀董卓的情节也是虚构的,但至少让人看到了曹操他年轻时候的风采。
紧接着剧情就急转直下,曹操竟然灭了老朋友吕伯奢一家,还说出了那句丧心病狂的名言。
这就是典型的欲抑先扬,是有意的反衬。
作者就在同一回里,把曹操那至善至恶的两面集中呈现出来了。
黑与白一对比,曹操奸雄的形象跃然纸上,让人忘不了。
那么问题来了,这么大的反差,咱们怎么就没觉得不合理呢?

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了不起。
曹操转变的根源在于他的心理毛病:多疑。
他这多疑,可不是平时那种多疑,而是一种病态的多疑,让人毛骨悚然的多疑。
推着曹操从被动挨打,变成了主动出击。
从一个奋不顾身的义士,沦落成了一个血腥屠夫。
多疑也成了曹操一辈子的性格烙印,最后就死在这多疑上。
所以,咱们说说看,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经典不经典?
一提起曹操,大家脑海里是不是就浮现出他的性格来了?

话说,曹操干掉了吕伯奢之后,当晚和陈宫找了个客栈歇脚。
马儿喂饱,曹操倒头就睡。
陈宫就寻思:我以为他曹操是好人,弃官跟他。
原来是个狼心之徒,今日留之,必为后患。
曹操前后变化太大,陈宫小心脏可受不了,感觉自己被忽悠了。

但话说回来,陈宫这人也有点不地道。
曹操去吕伯奢家的时候,他作为智囊团也不提醒一下。
曹操动手的时候,也没劝劝曹操冷静点。
等曹操把人家全家都灭了,他倒想起来要放吕伯奢一马,却没想到吕伯奢会回来报仇。
这说明他当谋士,智商不行。
他一句孟德心多,误杀好人矣!
就把自己的责任撇得干干净净,好像自己手上没沾血似的。
这就是那种只会指责别人,从不反省自己的典型。
夜里他还想暗杀曹操,觉得老曹将来肯定是个杀人魔王。

再想想他之前,听了曹操几句话就热血沸腾地弃官追随。
他这人做事真是有点冲动。
冲动、不专业、还爱推卸责任。
现在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,最后却跟了人品最差的吕布,这不是讽刺是什么?
难道杀了两个干爹的人,就比曹操强?

作者真是太犀利了。
所谓诛心之笔,就这么几段情节,就把曹操这形象钉得死死的。
陈宫宁愿跟着吕布也不跟曹操,这不就是在说,连杀爹的吕布都比他曹操强吗?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22:27 , Processed in 0.088150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