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0|回复: 0

大话红楼268:《葬花吟》背后隐藏的历史背景?为什么《葬花吟》能成为千古名篇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19 16:42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葬花吟》背后隐藏的历史背景?为什么《葬花吟》能成为千古名篇?
我们上回解读了《葬花吟》,你们还记得那首诗带来的震撼吗?
《葬花吟》这首诗,在《红楼梦》这部巨著中的地位,可谓是举足轻重,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力,小宝这里就不多说了,大家心里都有数。
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,为什么林黛玉能写出《葬花吟》呢?
第二十八回给我们特地的解释了一下。
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,错疑在宝玉身上。
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,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。
本就心情郁闷的林妹妹,又碰上了这么个让人多愁善感的日子。
雪上加霜,愁上加愁。
又勾起伤春愁思。
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,由不得感花伤己。
哭了几声,便随口念了几句。
这是黛玉随便吗?
不。
这是作者的凡尔赛。随便一出手就是千古名篇。
那么作者只是在凡尔赛吗?
不。
《红楼》喜欢反写,越是随便,越是认真,越是需要我们用心研读。
研读什么呢?
自然是黛玉的伤、黛玉的情、黛玉的才了。
但是,如果这首诗仅仅是写黛玉的小女儿心态,又如何能称得上千古名篇呢。
这首诗真正的魅力,在于它隐藏的历史真相。
而谜底的答案就藏在我们刚才说的原因之中。
第一、黛玉误会宝玉把她关在门外。
也就是说,黛玉的伤感来自哪里?关外。
关外是哪?山海关之外。
山海关之外有谁?满清。
第二、遇见饯花之期,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。
我们尤其要注意:无明二字。
作者那么大的才华,懂那么多的典故,偏偏就是用一腔无明来抒发情感。
无明就是没有明朝。
说的就是明亡。
第三、黛玉葬花是四月二十六日,四月二十六日这一天发生了什么?
1645年,四月二十五夜扬州失陷,四月二十六日清军屠城,这就是著名的扬州十日。
扬州十日有多惨烈呢?
据幸存者王秀楚的《扬州十日记》记载,从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日。
这段时间,扬州城内堆尸贮积,手足相枕,血流入水,化为五色。直到五月初二日才安官置吏,查焚尸簿载其数,前后约计八十万余。
这一天又是芒种节。
芒字藏了一个亡,芒种就是亡种。
扬州十日就是亡国灭种。
第四、花就是华,残花就是残华,葬花就是葬华。
从残华到葬华,说的就是满清一步步的入主中原,汉人抵抗力量的消弭。
现在,我们再看《葬花吟》是什么?
是亡国灭种的呐喊,是民族危亡的悲歌。
黛玉葬的是花吗?
不,是扬州惨死的八十万冤魂,是大明江山华夏政权的万劫不复。
代入扬州十日的历史背景之后,我们再看《葬花吟》最后作者的剖白。
您会发现,这就是对扬州十日死难百姓的悼词。
质本洁来还洁去,强于污淖陷渠沟。
这说,死了也比被满清统治好,你们虽然死了,但是比活着更加伟大。
尔今死去侬收葬,未卜侬身何日丧?
今天,我给你们收尸,明天谁来给我收尸呢?总之,我早晚也是要追随你们而去的。
那么是什么时候呢?
试看春残花渐落,便是红颜老死时。
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!
春尽就是彻底的灭亡,恢复华夏完全没有希望之时。
这是哀悼诗,也是诀别诗,更是战斗诗。
有朋友就说了,作者要战斗,为什么不能直抒胸臆呢?
我们前文解释了,脂砚斋是一个隐秘的抗清队伍。
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,他们只能秘密活动。
小宝甚至有一个更大胆的猜想,《红楼梦》可能就是一本大家之间传递消息的密码本。
所谓的删改,其实是一种回复消息的方式。
当然,这纯属小宝的脑洞。
但是,并不妨碍《葬花吟》这首诗的伟大。
还是那句话,如果只是讲儿女情长,《红楼梦》绝对不会有今天的这种地位。
读到深处,一定会读出其中隐藏的微言大义。
你不会觉得黛玉狭隘,只会感受到她的悲壮。
下面我们再看,宝玉听完《葬花吟》的反应。
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,先不过点头感叹,次后听到“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”,“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”等句,不觉恸倒[dao3]山坡之上,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。
什么叫恸倒?
恸是悲伤的极致。
倒[dao3]是站立不住。
宝玉恸倒[dao3]就是悲痛到了极点。
那么宝玉为什么如此悲痛呢?
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,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,宁不心碎肠断!
您注意作者这里的表述,将来亦到,也就是未来必到。
这里作者就已经告诉我们黛玉的结局了。
那就是无可寻觅。
然后宝玉又推而广之。
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,推之于他人,如宝钗、香菱、袭人等,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。
这里人物的排序很有意思。
香菱在宝钗之后,在袭人之前。
我们要知道,香菱是薛蟠的老婆,轮得到宝玉关心吗?
她怎么在宝玉的心理那么重要呢?
从剧情的角度,从宝玉的视野来说,他心底是喜欢香菱的。
宝玉和香菱应该会有一段不一样的情缘,当然这是后话了。
从家国天下视角,我们前文解析过,香菱暗藏着明十三陵,映射的历史人物,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。
再说宝钗。
从剧情来看,宝玉对宝钗的关心是没问题的。
那么在家国视角下,宝钗代表满清,她怎么也会消失呢?这是不是讲不通呢?
别急,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原文又写: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,则自己又安在哉?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,则斯处,斯园,斯花,斯柳,又不知当属谁姓矣!
这是作者发出的更大疑问。
江山更迭,皇权易主。
这是历史规律,是谁都逃不过的宿命。
无论明还是清。
因此一而二,二而三,反复推求了去,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,杳无所知。
作者放开视野,纵观历史,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。
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,自己又算什么?
自己其实什么都做不了,自己只有迷茫和痛苦。
最后怎么办呢?
逃大造,出尘网,使可解释这段悲伤。
两个字总结就是:出家。
黛玉的选择是斗争到底,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,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。
非常符合崇祯自杀殉国的人设。
而宝玉的选择,也就是作者的选择,是出家。
正是:花影不离身左右,鸟声只在耳东西。
也就是,我心理装着中华就行了,至于外界我不管了。
刚好对应了清初的十不降[xiang2]之一的:儒降[xiang2]释道不降[xiang2]。
剃光了头穿了僧衣,也就不用剃发易服,照旧是大明好子民、华夏好儿女。
总结一下,黛玉的《葬花吟》是斗争到底,鱼死网破。
而宝玉则是,算了吧,认命吧,这是历史规律,选择出家苟活。
相比之下,黛玉才是真的勇士,宝玉才是真的苟。
不过,在乱世之下,能出家不投降就已经很好了。
毕竟,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往无前的勇气,视死如归的气魄。
在太虚幻境,警幻仙子给宝玉做了那么多的暗示,宝玉都是听不懂的。
今天,《葬花吟》他却全听明白了。
这就是宝玉的成长,他必须要直面生活的残酷,并忍受他,接受他,并最终迎接自己的宿命。
他会失去黛玉、会失去宝钗、会失去香菱、会失去袭人等等等等,他还会失去斯处,斯园,斯花,斯柳,最终逃大造,出尘网。
变成一颗石头,《石头记》真正的作者石头。
书归正文,黛玉发现宝玉了吗?俩人会如何和好呢?
咱们下回再说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20:51 , Processed in 0.157742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