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5|回复: 0

大话三国276:为什么说刘璋暗弱?刘璋唯一打败刘备的方法是什么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7:26:3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话说张任死后,严颜、吴懿等一班投降的蜀将功臣被刘璝大骂。
刘璝在城上大骂:你们这帮人没有气节,真叛徒!真恶心!
骂的正爽,忽然有一人砍翻刘璝,开门投降。
这个杀刘璝的人呢,就是张翼。
刘璋这次派来的两位,卓膺和张翼,全都是二五仔。估计在路上就想好投降的计划了。他还不如不派呢。
刘璋的儿子刘循开西门逃走。
刘备顺利夺了雒城,重赏诸将。
诸葛亮并没有着急进兵成都,而是先抢地盘。
让张翼、吴懿带着赵云去招降江阳、犍为的诸郡,让严颜、卓膺带张飞安抚巴西德阳州郡。
完成任务之后,大家在成都汇合。
要夺下成都,首先就得夺下绵竹。
进兵之前,法正要上书刘璋,陈说利害,劝他投降。
诸葛亮深以为然。
再说刘璋听说雒城已失,召集众官开会。
从事郑度献策:刘备有两大弱点。
一是兵少,新招的降兵虽多,但是人心不符。
而是缺粮。
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涪水以东的百姓赶到涪水以西,坚壁清野,深沟高垒,刘备没有粮草,求战不得,不过百日必然退兵,我们在趁虚进攻。
可以说这是刘璋打赢刘备的唯一方法,但是却被刘璋给拒绝了。
吾闻拒敌以安民,未闻动民以备敌也。此言非保全之计。
这话翻译一下就是,我们是保护老百姓的,不是骚扰老百姓的。
刘璋的思路其实很好理解。
这个计策虽然可以击败刘备,但是击败刘备以后呢?
他还混不混了。
扛住了刘备,以后拿什么扛张鲁和曹操呢?从长远来看,这就是伤敌八千,自损一万的招。
诸葛亮对刘璋的评价是暗弱,这件事就是突出的表现。什么叫暗弱呢?
王夫之在《读通鉴论》中说:刘璋暗弱, 弱者弱于强争、暗者暗于变诈。
意思就是,刘璋缺乏雄心和应变能力。
首先,父亲死后,他失去了对汉中张鲁的控制。这完全是刘璋自己做下的恶果,没有什么矛盾不是钱解决不了的,刘璋却非得杀人家的母亲,让两家变成私仇,如果他冷静一点,起码双方还能保持和平,就不会有请刘备入川这回事。
其次,刘璋坐拥益州,地形险要,兵精粮足,自己手下又有张任这种武将,连续击败刘备。可是他先是求救于曹操,后请刘备入川,您说他是不是傻。完全就没有想过自己拼一把。
第三,在乱世中,他明明有不错的开局,完全可以北上或者东进,但是他却把自己的部队屯在成都周围,错失了进取天下的大好机会。如果刘备有这种神仙开局,怕不是早就一统天下了。
第四,自己能力不行,脑子还经常拎不清,左右摇摆。大臣苦劝,不让刘备入川他不听,间接害死了王累。等张松败露之后,他二话不说就杀人,和刘备翻脸。自己左右横跳。
刘璋对自己的下属,永远处于一种将信将疑的状态,从不信任自己的手下,您说他的部下会怎么想,这样的领导怎么跟?
所以诸葛亮评价刘璋: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
就是说,人才无法在刘璋这里发挥自己的才华,坐看刘璋错失天下,不思进取。
当然刘璋也有自己的优点,那就是对百姓不错。
诸葛亮也说了: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。
刘璋不打仗,不折腾,益州的百姓过的很不错。而这怎么就成了刘璋的缺点了呢?
因为他不知存恤,就是不知道爱惜,换句话说就是他没有发挥益州的经济优势,去开疆拓土。您可能就要说难道一个国家有钱了就非得打仗吗?
事实上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,必须要有足够的安全保障,不然就要被敌人惦记。
益州不就是因为太富被诸葛亮惦记上的吗?
匹夫无罪怀璧其罪,你不抢别人,但是别人一定要抢你呀。
有钱不是道理,有枪才是道理。
都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了,刘璋还在想着百姓的安危,只能说他是一个好人,但是好人不长命呀。
就在这个时候,法正的劝降书到了。
法正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刘璋,现在的局面都是刘璋用人不当。但是刘备还念旧情,只要投降,前途大大的。
刘璋大怒,当场撕毁书信,痛骂法正:这孙子卖主求荣忘恩负义。
于是将使者赶出城,派遣妻弟费观和李严带兵三万来守绵竹。
可是能守的住吗?显然不是那么有把握。
益州太守董和上书刘璋,劝他到汉中借兵。
张鲁和刘璋有杀母之仇,人家能来吗?
董和告诉他,张鲁又不傻,救你就是救他自己。
唇亡齿寒,只要钱给够,对方一定会来。
但是刘璋现在也管不了什么面子不面子了,最后的救命稻草死活也要抓住,于是派使臣去汉中求救。
张鲁人家不答应。
刘璋又派黄权,黄权先见杨松。
杨松是张鲁大将杨柏的哥哥。
唇亡齿寒的道理不用多讲,关键是报仇。
黄权表示只要张鲁出兵,愿意出二十个州相谢。西川一共才四十一个州,这是相当于送一半。也就是说,一家公司刘璋只要51的股份。
杨松把条件向张鲁一说。
张鲁眼睛都凉了,这个买卖可以做。
但是之前劝他取西川的阎圃却表示反对:“生死关头,忽然求救,绝对不能信。”
这话说的非常合理,救了刘璋,刘璋说话不算数,咱们损兵折将到时候怎么算。
刘备和孙权的荆州之争就是血淋淋的教训。
出兵不是不可以,但是一定要保证对方能兑现诺言。
这个时候站出来一个人:我愿意借一旅之师,生擒刘备,务要割地以还。
正是:方看真主来西蜀,又见精兵出汉中。
那么这个人是谁呢?他为什么那么自信呢?咱们下回再说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9 02:31 , Processed in 0.098844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