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45|回复: 0

[已用] 诸葛亮死后,蜀国发生了什么?

[复制链接]

50

主题

0

回帖

259

积分

vip

积分
259
发表于 2024-12-2 13:53:3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诸葛亮死后,蜀国发生了什么?刘禅是如何做皇帝的?
公元234年8月,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,代表一个时代的落幕,以及新纪元的揭幕。
随着刘备、诸葛亮等老一辈领袖的辞世,蜀国也正式步入了后诸葛亮时代,开始守业的阶段。
打江山固然不易,可守住江山更是难。
好在诸葛亮未雨绸缪,给刘禅留下了一个靠谱的领导班子。
诸葛亮去世后,蜀汉还能屹立不倒29年。
这二十九年分为三英治国与黄皓乱国两阶段。
第一阶段,蒋琬治国。诸葛亮在临终之前,就指定了蒋琬作为接班人。
蒋琬先被刘禅升为尚书令,又加行都护。
领益州刺史,后迁大将军,录尚书事,封安阳亭侯。
最后执掌了蜀汉的军政大权,成了蜀汉的新领袖。
诸葛亮为啥挑中了蒋琬接班?这可得说说蒋琬的过往了。
蒋琬二十来岁就小有名气,随后跟刘备入川,被封了个广都长。
可蒋琬觉得这官太小,整天喝酒解闷,不干实事。刘备火了,想杀鸡儆猴。
但诸葛亮却说:蒋琬,社稷之器,非百里之才也。
于是,在诸葛亮说好话下,刘备只是撤了他的职。
到了219年,刘备称王汉中,缺人手,蒋琬便官复原职。
刘备走后,诸葛亮掌大权,蒋琬迎来了自己的春天。
诸葛亮在前线,李严出局后,蒋琬就镇守成都,忙着调拨军粮、招募兵马。
他跟诸葛亮合作得挺愉快,诸葛亮对他也是百分百的信任。
蒋琬,荆州人,参加革命早,信仰也坚定,选他,没错的。
政治上,他紧跟诸葛亮的治国方针,东和孙吴,北伐曹魏。
不过,长期当后勤部长的他,军事上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。
他执政六年里,带着大军驻扎汉中,还老让姜维带着小分队往西进,但效果一般。
于是蒋琬放弃诸葛亮占据庸凉的战略,改玩水战,占据汉水上流,就能捏住曹魏的东边命脉。
立马着手大造战船,可惜身体不争气,老病复发,计划泡汤。
成都听到这个水战计划,也是反对声一片。刘禅赶紧派费祎、姜维去汉中劝阻。
他们说的也在理,顺流而下打别人容易,打输了想逃回来可就难了。
蒋琬这战略,说白了跟自杀式袭击差不多。
除了朝廷的反对,蒋琬自己的身体也快撑不住了,最后只能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计划。
到了公元243年,费祎升官当大将军,开始掌管蜀汉大权。
蒋琬一直养病,于公元246年病逝。
公元243年至253年,这十年是费祎的舞台。
他改变了北伐的战略,让蜀国有了喘息的机会,进入休养生息阶段。
十年里,魏国的政治风波可是一波接一波。
费祎的守势战略错失了北伐的良机。
他的死也真够戏剧性的,竟然在酒宴上被刺杀。
动手的是个叫郭循的魏国降将,关于他的动机,众说纷纭,有说是魏国的间谍,有说是姜维暗中指派。
历史也没给出明确答案。但费祎之死,无疑是蜀国的巨大损失,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蜀汉的衰亡。
说到蜀汉的英才,蒋琬、费祎之外,还不能不提董允。
他一直坚守在成都,主要任务就是辅佐刘禅。
董允在时,刘禅表现得十分规矩。
那时候,虽然宦官黄皓深受刘禅宠爱,但在董允的压制下,他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,官位也仅止于黄门丞。
但遗憾的是,董允和蒋琬在同一年离世,费祎选择了陈祗接替董允的侍中职务。
陈祗和董允的理念不同,他觉得与其压制黄皓,不如和他建立良好的关系。
有了黄皓这个传声筒,陈祗和刘禅的关系日益亲近。
因此,陈祗很快与黄皓结盟,使得黄皓有机会插手政务。
陈祗还是姜维北伐的支持者。
公元253年,费祎一命呜呼,陈祗立马让姜维开始北伐。
于是,从公元253年到公元257年,姜维年年北伐,可惜啥成果也没有。
公元257年,谯周看不下去了,觉得这北伐简直就是烧钱,于是跟陈祗吵了一架。
吵完之后,谯周一气之下回家写了《仇国论》。
这篇文章,被后世的儒家学者们骂得狗血淋头,说他是投降主义,还有人说是益州本土士族对外来户的抵触。
公元258年,陈祗也走了,这场争论也就不了了之。
这一年,蜀汉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,刘禅结束了延续20年的延熙,改元景耀。
延熙这20年,从蒋琬、费祎、董允到陈祗,都是一路继承诸葛亮的遗志。
这期间,刘禅表现得还不算太差,挺有君主的风范。
可是一到景耀元年,刘禅就开始放飞自我了。
黄皓也从黄门令一路飙升,成了中常侍、奉车都尉,最后竟然把蜀汉朝政大权都揽到了自己手里。
朝廷上下怨声载道,蜀汉朝政也日渐腐败。
没有朝廷的支持,姜维的北伐大业也就逐步搁浅了。
终于,在公元262年,景耀五年,姜维和黄皓的矛盾彻底爆发。
姜维上表启奏刘禅要处死黄皓。可惜刘禅这会儿已经离不开黄皓了,就只是让黄皓去给姜维道个歉。
姜维这下更没安全感了,直接请求去沓中屯田,连成都都不敢回。
一年后,司马昭瞄准了时机,发动了对蜀的征伐。
他一声令下,钟会、邓艾、诸葛绪三员大将向蜀地杀去。
邓艾成功偷渡阴平,无疑成为了战局的转折点。
邓艾偷袭成都得手,让许多人觉得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得以实施,是否也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?
关于子午谷奇谋,我们之前已有深入探讨,
现在,让我们再回头看看邓艾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,也好让大家有个对比。
阴平和子午谷的地形相似,都是崇山峻岭,人迹罕至。
邓艾率军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进,其艰难可想而知。遇水要搭桥,遇山得开路,一路上损兵折将,困难重重。
当他们跋涉到摩天岭时,又遇到了险峻的悬崖峭壁。
士兵们绝望至极,纷纷抱头痛哭,要求退兵。然而邓艾却身先士卒,用毛毡裹身,勇敢地滚下悬崖。
士兵们见状,纷纷效仿,历经千辛万苦,终于越过了长达七百余里的摩天岭,但此时邓艾的军队已折损大半,仅剩下两千余人。
尽管如此,邓艾仍毅然率领这支疲惫之师直击涪城。涪城守将马邈见到突如其来的魏军,竟吓得不敢抵抗,直接投降。
试想一下,如果马邈能据城坚守,那么邓艾的军队完全不会成功。
整个蜀汉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实在是令人失望,反应迟钝、调度失当、临阵倒戈。
这样的结局其实早有预兆,想当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攻占武都和阴平,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蜀汉的防御体系。
当曹魏准备伐蜀大计的时候,姜维建议提前派兵守住阳安关口和阴平的桥头,防范于未然。
可惜刘禅却听信了黄皓的鬼巫之说,觉得曹魏压根儿不会动他一根毫毛,所以对蜀汉的防御建设完全不上心。
结果汉中就这么轻轻松松被钟会给拿下了,邓艾也顺利偷渡阴平,一鼓作气占领了涪城。
邓艾这次偷袭能成功,除了蜀汉内部一团糟,
还有个重要原因,就是钟会那十三万大军在剑门关外使劲儿吸引火力,牵制了蜀汉的注意力。
说实话,刘禅在投降前四个月还想着改元炎兴,想重振旗鼓。
可惜那时候的蜀国已经是病入膏肓,内忧外患一起来,魏国稍微一使劲儿,蜀国就垮了。
刘禅当了41年皇帝,前35年他干得还不错。但最后那六年,咋就变了样儿呢?
其实原因不外乎两点:
第一,诸葛亮留下的那些得力干将都一个个走了,再也没人能管得住刘禅了;
第二,北伐老是打不下来,刘禅估计也觉得前途渺茫,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。
刘禅可能早就在心里模拟过无数次国家灭亡的场景了,不然怎么会有乐不思蜀那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呢?
《三国演义》这本书故意忽略了这段历史,把重点都放在了姜维北伐上。
更加强调了蜀汉的理想主义精神,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天命难违和宿命的无奈。
按照《三国志》的记载,姜维前前后后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。
虽然战役上有所胜利,但战略上把蜀国的国力给消耗得差不多了。
姜维的初衷肯定是好的,但结果实在是有点惨不忍睹。
特别是黄皓掌权之后,内政乱成一锅粥,军事上又穷兵黩武,这么一来二去的,蜀汉的灭亡也就加速了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18:31 , Processed in 0.104781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