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5|回复: 0

大话三国43:赵云初登场,公孙瓒和袁绍的生死一搏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7:22:3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赵云初登场,公孙瓒和袁绍的生死一搏?
话说公孙瓒带着袁绍的信开开心心的来打冀州,他人还没到,冀州已经换主了。
不用打仗那就更好了,公孙瓒派遣弟弟公孙越来见袁绍。
说好的一人一半,你得说话算数呀!
袁绍的态度很值得玩味:“可请汝兄自来,吾有商议。”
让公孙瓒自己来,这事才有的谈。
公孙越只好告辞。
可行不到五十里,道旁闪出一彪军马。
口称:“我乃董丞相家将也!”
乱箭射死公孙越。
这就成了一个悬案了,您说是谁干的这事?
如果是董卓,他刚迁都长安,干嘛要掺和这浑水呢?
而且他这么做也没好处呀,这不是招公孙瓒的恨吗?
杀人报名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,董卓还没有那么傻。
不是董卓那就是袁绍,可是袁绍为什么这么干呢?
而且还是刚出了自己家的门,难道袁绍想和公孙瓒打仗吗?
既然这样,他为什么不直接在家里把公孙越弄死呢?
难道还有第三方势力在挑拨公孙瓒和袁绍的关系吗?
要知道这事的真相,我们看看公孙瓒的判断。
“袁绍诱我起兵攻韩馥,自己捡便宜;今又诈董卓兵射死吾弟,此冤如何不报!”
公孙瓒判断是袁绍诈称董卓,认为自己被袁绍给白嫖了。
小宝也认为杀公孙越的就是袁绍。
袁绍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要激怒公孙瓒,和他开战。
公孙瓒先动手,他袁绍就是合理反击。
而发动战争的骂名都是公孙瓒和董卓的。
这就和袁绍抢占冀州一个套路。
明明他在挑事,大家却都骂受害者不懂事。
袁绍的搅屎能力不服不行呀!
而且他这么做还有一个天大的好处,公孙瓒来进攻,他本土作战,占尽地利。
不过这里小宝要声明一点,这是咱们基于小说的分析。
正史中,公孙越不是死于伏击,而是受公孙瓒委派率领一千骑兵去帮助袁术,和袁绍争夺豫州,死于流矢。
也正是他的死,导致了公孙瓒和袁绍的战争。
三国演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,但是这三分虚构,就足以改变三国历史的因果关系了。
话说公孙瓒杀奔冀州。
袁绍率军迎敌,两军会于磐河之上,袁绍屯兵磐河桥东,公孙瓒屯兵桥西。
为什么袁绍要选择磐河做战场呢?
因为公孙瓒军队来自北方,以骑兵为主,他的骑兵优势就不便展开。
公孙瓒立马桥上,大骂袁绍:“背义之徒,何敢卖我!”
面对公孙瓒的指责,袁绍人家有理呀:韩馥无才,愿让冀州于吾,与你何干?
人家白给的,我没有不要的道理,说好的一起抢,你也没出力呀。
公孙瓒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:“我眼瞎,看错了你,昔日以汝为忠义,推为盟主;今之所为,真狼心狗行之徒,有何面目立于世间!你怎么不去死呀!”
战场要是能说清道理,就不用打仗了。
袁绍大怒:“谁可擒之?”
言未毕,文丑策马挺枪,杀上桥来。
公孙瓒也是莽,自己就上了。
他和文丑战不到十余合,败阵而走。
要是他跑慢了,被文丑给桶了,那不就完犊子了。
所以作为主帅,冷静是第一重要的事情。
公孙瓒和韩馥刚好是对立的性格,一个太软,一个太莽,两个极端。
公孙瓒前面跑,文丑后面追,一口气杀入公孙瓒的中军,往来冲突,如入无人之境。
公孙瓒手下四员健将,原文连名字都没写,一看就没有战斗力。
文丑一枪干掉一个,剩下三个扭头就跑。
感情不是公孙瓒莽,主要是自己手下不争气呀。
文丑把公孙瓒撵到阵后,撵的他望山谷而逃。
想想是不是有点好笑,感情公孙瓒的人马都是摆设,显然《三国演义》夸张了,就是想表现文丑的牛皮,好给后文关二爷做托。
文丑边追边喊:快下马受降!你有本事来打仗,你有本事别跑呀!
公孙瓒这个狼狈呀,弓箭尽落,头盔堕地,披头散发。
一路跑一路丢东西,刚刚跑过山坡,马失前蹄,翻身落于坡下。
眼瞅着文丑的抢,距离攻公孙瓒的咽喉只有零点零一公分。
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,飞马挺枪,直取文丑。
公孙瓒逃得性命,扒上坡去。
看那少年:生得身长八尺,浓眉大眼,阔面重颐,威风凛凛,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,不分胜负。
很快,公孙瓒救兵赶到,文丑撤退。
公孙瓒慌忙从土坡上下来,问少年姓名。
少年欠身答道:“某乃常山真定人也,姓赵名云,字子龙。”
他本是袁绍的部下,但是见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,特地投奔公孙瓒。
这就是赵云的首秀,正史中赵云没有搭救过兵败的公孙瓒,但是他投奔公孙瓒的理由却是真的。
《三国志》中记载,公孙瓒问赵云:冀州人都跟着袁绍,为什么偏偏你来投奔我呢?
赵云说:天下大乱,不知道谁是明主,百姓有倒悬之危,我们常山人经过讨论,决定要追随能够实施仁政的地方,并不是因为我们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。
在三国的将领中,赵云绝对是异类,他不追随人,也不求荣华富贵,他追随真理。
真理是什么?
就是仁政,就是百姓安居乐业。
这就是思想境界,可是这样的人公孙瓒是不敢用的。
因为按照赵云的标准,他公孙瓒肯定不合格呀,因为他也不是一个对百姓仁慈的人。
《三国演义》保留了赵云投奔公孙瓒的动机,却改变了投奔公孙瓒的方式,一是表现他的战斗力,二是为后文单骑救主做了预演。
以后救主这个活赵云全包了。
这里我们再说一下赵云的长相,他是阔面重颐,阔面是方脸,重颐就是双下巴,也就是说赵云很壮,绝对的猛男形象。
把赵云搞成瓜子脸绝对偏离事实。
公孙瓒整顿兵马,次日再战。
吸取昨天被人追着跑的教训,这次他调整了阵型,把军马分作左右两队,势如羽翼。
五千余匹军马,大半是白马。
从高空来开,就像是展开了两扇白色的翅膀。
这支部队就是著名的白马义从,是精锐中的精锐。
公孙瓒多年与羌人做战,深知骑兵的重要性,于是选善射之士组建了这支轻骑部队,羌人被打出了心理阴影,看见就跑。
所以他也被称作白马将军。
公孙瓒拿出家底要和袁绍拼上一拼。
对新来的赵云还有怀疑,让他另领一军垫后。
公孙瓒让大将严纲为先锋,自己立马桥上,旁竖大红圈金线帅字旗,擂鼓叫阵。
咱们再看袁绍如何应对。
他令颜良文丑为先锋,各引弓弩手一千,分作左右两队。
左者射公孙瓒右军,右者射公孙瓒左军,形成交叉火力网。
再让麴义引八百弓手,步兵一万五千,位于中间。
袁绍领兵在最后接应。
如果大家想更好的了解阵型,可以玩一下三国群英传【zhuan4】这款游戏。
咱们知道弓箭手是不可能发动冲锋的,所以无论公孙瓒怎么骂,袁绍就是纹丝不动。
高手过招比的就是耐力,谁先动谁就输了。
公孙瓒的先锋严纲忍耐不住,发动了冲锋。
麴义可高兴坏了:传我将领都不许动,等敌人靠近给我狠狠的射。
等着严纲靠近,只听一声炮响,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。
严纲要跑,被麴义拍马舞刀斩于马下。
公孙瓒左右两军要来救应。
又被颜良文丑的交叉火力网阻隔。
袁绍军团保持射击阵型前进,一直杀到界桥边。
麴义一马当先,先斩执旗将,再砍帅字旗。
帅旗是全军的灵魂所在,公孙瓒见败局已定,回马下桥二次逃走。
正史上,把这场战斗叫做界桥之战,是弓弩击破骑兵的经典战例。
小说完美的还原了战斗过程。
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几乎全歼,十数年的心血毁于一旦。
袁绍军团获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,本可以一举消灭公孙瓒,可是袁绍却丧失了决胜时机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咱们下回再说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18:09 , Processed in 0.085933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