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7|回复: 0

大话三国132:《三国演义》中,最幽默的一对搭档!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7:24:0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上回说到陈琳写了一张大字报,痛骂曹操,贴的到处都是。
这么好的文章,人人传阅,很快就到了许昌。
曹操正在犯头风病,卧病在床。
读了之后,毛骨悚然,出了一身冷汗。
他的头疼病当时就好了。
万万没想到,讨曹檄文,不但没有吓死老曹,还把他的病给治好了。
这篇檄文直击痛点,把老曹做的恶写的是明明白白。
曹操从床上一跃而起:此文何人所作?
旁边曹洪答道:闻是陈琳之笔。
曹操转瞬大笑:有文事者,必须以武略济之。陈琳文事虽佳,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!
您说老曹不慌我是不信的,显然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失态,在为自己刚才的慌张进行找补。
袁绍的嘴巴厉害,但是武术不行,大家不用慌!
曹操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
战略上藐视敌人,战术上必须要重视敌人。
曹操立刻召集谋士商议。
那么曹操的谋士们是什么看法呢?
和袁绍方面一样,也出现了两派意见。
以孔融为代表:认为袁绍势大,不可与战,只可与和。
这就是典型的投降主义。
荀彧就不爱听:袁绍无用之人,何必议和?
荀彧这就是抬杠,孔融肯定不服呀:袁绍士广民强。其部下如许攸、郭图、审配、逢纪皆智谋之士;田丰、沮授皆忠臣也;颜良、文丑勇冠三军;其余高览、张郃、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。——何谓绍为无用之人乎?
荀彧就逐一反驳:绍兵多而不整。田丰刚而犯上,许攸贪而不智,审配专而无谋,逢纪果而无用:此数人者,势不相容,必生内变,颜良、文丑,匹夫之勇,一战可擒。其余碌碌等辈,纵有百万,何足道哉!
这话说完,咱们再看孔融的反应:默然。
为什么默然呀,因为孔融不知道如何反驳,袁绍团队内部不和是出名的。
曹操听完大笑:皆不出荀文若之料。
曹操不需要更多的谋士建议。
也不需要投票表决,两边充分表达之后,他当时就能做出选择,这就是决断力。
小说通过双方谋士的两场会议,把袁绍的优柔寡断,和曹操的果敢刚毅,全都体现了出来。
还没交兵,其实双方胜败已分。
曹操还比袁绍更会用兵,确定了抵抗到底的路线之后,他当时就做出了部署,兵分两路。
前军刘岱、后军王忠引军五万,打着丞相旗号,去徐州攻刘备。
《三国演义》写刘岱旧为兖州刺史,曹操取兖州后,刘岱投降,被任命为偏将。
这里小说搞错了,兖州刺史刘岱在曹操拿下兖州之前,就被黄巾军给弄死了。
这一位是老曹下面一个同名同姓的部将。
对于这个安排,程昱很有疑问,他俩这水平能打过刘备?
曹操就解释:这是虚张声势,目的是防止刘备偷袭后方。
出发之前,曹操嘱咐二人:不可轻进,一切行动听指挥。
他自己则引大军二十万,进黎阳,拒袁绍。
然后战场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局面。
明明是袁绍占据优势,却足足僵持了2个月的时间。
双方各自深沟高垒,相持不战。
袁绍为什么不主动出击呢?
这都是内斗惹的祸。
原来许攸不乐审配领兵,沮授又恨绍不用其谋,各不相和,不图进取。
双方还都不停的给袁绍做思想工作。
袁绍本来就没有决断力,他陷入了精神内耗。
心怀疑惑,不思进兵。
光和自己耗了,哪还有什么心思打别人。
当然,也不能排除另外的可能,袁绍在等曹操的内部瓦解。
不过,《三国演义》并不认为,袁绍有这样的能力。
而且没有外部战场的失败,敌人绝不会自行崩溃。
而袁绍的踌躇不前,反倒给曹操处理内部危机,提供了条件。
他让曹仁总督大军,屯于官渡,自己先回许都。
此时曹操不在,对于袁绍来说正是战机,可是袁绍把握不住,上天给他机会他不中用。
生死攸关的决战时刻,曹操为什么必须要回许昌呢?
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在,肯定有人要作妖,所以赶紧抽空回来看着老窝。
于此同时,他差人催刘岱、王忠进战。
再说刘岱、王忠离徐州一百里下寨。
打着曹操的旗号,未敢进兵,只打听河北消息。
这里玄德也不知曹操虚实,未敢擅动,亦只探听河北。
大家都在等着曹操和袁绍分胜负,可是人家就是不动手。
刘岱、王忠接到曹操的将令,俩人的脑袋都大。
为什么呀?
自己什么水平,自己知道。
打刘备那就是去送死,谁都不想去。
刘岱让王忠去。
王忠摇头:丞相先差【chai1】你。
刘岱就说:我是主将,我不能先去。
官大一级压死人,王忠只好妥协:咱俩一块去。
您猜刘岱怎么说的?
我与你拈阄,拈着的便去。
果不其然,王忠拈着“先”字,只得分一半军马,来攻徐州。
这里您说,刘岱有没有作弊呢?
两张纸条都写的先,让王忠先开,自己就不开了。
这一对,绝对是《三国演义》中,最幽默的一对搭档!
这里充分说明,就算曹操那么机智,在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下,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。
为什么犯错呢?因为想赌,以小博大呗。
再说刘备,听说曹军来了,就和陈登吐槽:袁绍真是不争气,不思进取。
然后又问:黎阳军中,无操旗号,如何这里却反有他旗号?你说曹操在哪呢?
陈登早就看透了一切:那还用说吗?曹操诡计多端,肯定以河北为重,这是虚张声势。
然后刘备就下达了一个很有趣的命令:两弟谁可探听虚实?
打仗就打仗,为什么要探听虚实呢?
这道命令后面隐藏着怎样的含义呢?
咱们下回再说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22:33 , Processed in 0.081315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