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4|回复: 0

大话三国183:曹操为什么要造铜雀台?曹操对其他军阀的降维打击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7:25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书接上回,顺着金光,挖出了一只铜雀。
荀攸告诉曹操: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。
也就是说雀和皇帝是紧密相关的,绝对是大吉之兆。
为了庆贺这个吉兆,曹操下令修筑铜雀台。
曹植就说了,要建咱就别建一座,咱建三座,这才符合爸爸您英雄的气场。
中间高的叫铜雀,左边叫玉龙,右边叫金凤,再用两条飞桥相连,这多壮观啊。
这个造型特别像英国的伦敦塔桥,也不知道外国人是不是受到了曹植的启发。
这里咱们要好好分析一下。你说怎么就那么巧,曹操会发现这只发光的铜雀呢,袁绍在这呆了这么多年,怎么就没有发现呢?
再说埋在土里的铜雀怎么可能会发光呢?这不符合科学原理呀,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场有预谋的造神运动。
那么曹操这么做有什么目的呢?
那么有朋友肯定就说了,肯定是曹操自己贪图享乐,找个理由给自己建养老的地方,等到他平定南方,抓住了大小乔,用来金屋藏娇的。
那您可就错了,曹操造铜雀台其实是一个精密的政治计算。
且听小宝给你一一道来:第一、证明自己的天命所归,袁绍发现不了,却被我老曹发现了,说明我才是正确的方向把握了天命。传说舜的母亲梦见了玉雀,我现在得到了铜雀,也就是说我们曹家未来也有可能出皇帝,变相削弱了汉朝皇帝的权威,算是给曹家篡位提前做了舆论准备。
第二、建铜雀台不是需要铜吗?而铜铁刚好是制造兵器的材料。
那么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从民间收集战略物资。
《过秦论》中说,秦始皇,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,销锋镝,铸以为金人十二,以弱天下之民。
同理,曹操也是这个考虑。
第三、造铜雀台还需要很多民工。这样就可以解决因为战乱带来的流民问题,这就叫以工代赈。无业游民有了吃的又有了事儿干,自然就不会闹事儿。
第四、示威,通过大规模的基建制造宏伟建筑,既体现了自己的政绩,又对整个北方有震慑作用,展现了曹老板,雄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。
第五、统一思想,曹操特地把曹植和曹丕留下建造铜雀台,建造铜雀台的过程,就是他们曹家扎根的过程。
您想这么大一项工程得需要多少个部门协调?整个官僚体系就运转起来了,谁听话不听话也就反映出来了。
所以您说这个政治策略它高不高啊?
和这么多的好处比较起来,老曹的享乐根本不值一提。
总结一下,就算老曹搞腐败,那也是他水平高的体现。
为了北方的稳定,也为了南下统一,老曹把袁绍之兵,五六十万都带回了许都。
举行了盛大的表彰大会,论功行赏,封郭嘉为贞侯,把他的儿子郭奕养在了身边。
然后再次召集谋士开会,要南征刘表。
荀攸的叔叔荀彧建议:修整半年,养精蓄锐。
您看这才是正确答案,说什么丞相虎威,战无不克,那都是马屁。
曹操分兵屯田,以候调用。
分兵屯田这个策略,是曹操区别于其他诸侯的重要一点。
汉末军阀割据,为了解决军队的供给问题,军阀们往往选择抢劫百姓,竭泽而渔。
导致当地的经济被进一步的破坏。
遇上灾年。那就是民不聊生,哀鸿遍野。
很多军阀虽然强盛一时但最终因为经济原因,而日渐衰败。
曹操将天子迎奉许都之后,就开始了屯田。
多年的战争,让他深刻的认识到,经济是军事的基础,粮食才是士兵打胜仗的关键。
因为屯田制,为曹操提供了经济基础。
所以他打下一个城池,第一件事情绝对不是抢劫,而是安民减赋。
百姓们一看曹操这个人好特别,和其他的妖艳贱货一点儿都不一样。
于是老曹就更容易站稳脚跟。
而民心就是曹丕后文篡位的关键。
为什么刘备就算大汉的旗帜,百姓也不愿意跟他走呢?
归根到底是因为跟着曹家能过好日子。
明末思想家王夫之。
就系统的总结了曹操屯田的六大好处。
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。
战不废耕,耕不废守,守不废战。
曹操的屯田思想,其实就是现代的总体战。
第一、屯田的士兵,会把所囤的土地当成自己的,打仗就是保护自己的财产,也就更有战斗力。
第二、屯田之后,士兵就可以成家,有了老婆孩子,士兵也更加忠诚。
第三、士兵种地,就能体会百姓的辛苦,就会和百姓亲近,大大的缓解了兵民关系。
因为士兵爱护百姓,对境外的人民也有吸引作用。
第四、国家不用花钱养兵,减少了经济负担。
第五、聚之位兵,散之为民,神鬼莫测,敌人无法预判。
第六、无论胜败,士兵都有归宿,就不会出现内讧和叛逃的现象。
这些好处,等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就会一一体现,咱们先挖个坑。
您看曹操在河北建铜雀台以工代赈济,在河南屯田搞生产建设兵团。
这都是领先于时代的政治策略。
所以老曹打其他诸侯就属于是降维打击,他要是输了那才叫没天理呢。
曹操要在北方休整一段时间,咱们把目光投向刘备,他在刘表那儿过得怎么样呢?
咱们下回再说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9 00:17 , Processed in 0.083549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