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40|回复: 0

大话三国370:三国后期的第一猛将?姜维三次北伐为什么失败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3 17:28:1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上回书说到:毋丘俭造反。那么毋丘俭为什么造反呢?
因为曹睿对他有知遇之恩,被杀的李丰三人和自己又是好友。
他于国于私都有剿除叛逆的责任。
同时,他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。那么他的把握来自哪呢?
首先,就是司马师废曹芳这事做的太过分,必然被天下所不容。
但是他高估了朝中大臣对司马家的反抗欲望。
其次,他得到了文钦的支持,文钦之前是曹爽的门下客,他自然想着为曹爽报仇。
文钦有个儿子名叫文鸯,有万夫不挡之勇。
于是二人诈称有太后密诏,令淮南的士兵,皆入寿春城中,宰白马歃血为盟,起兵讨贼。
毋丘俭带六万兵马,屯项城,文钦带二万在外负责接应。
同时传檄诸郡,各自起兵相助。
再说司马师,他左眼有个肉瘤,不时痛痒,就令医官做手术割了。
正在府中养病之,传来毋丘俭造反的消息。
太尉王肃认为平叛不难:淮南将士的家属,都在中原,我们应该立刻抚恤,瓦解毋丘俭的军心,然后派兵断其归路。
那么派谁出征呢?
中书侍郎钟会,建议还得司马师亲去,如果别人处理不当,就会引起连锁反应,则大事废矣。
于是司马师留弟弟司马昭守洛阳,兵分三路,诸葛诞取寿春;胡遵断归路;荆州刺史王基取镇南。
自己带着病东行,到襄阳后,召集帐下开会,主要有两派意见:光禄勋郑袤认为:不可冒进,应该采用汉代周亚夫的策略;监军王基认为:必须速攻。淮南造反,是毋丘俭个人行为,只要大兵一到,自然瓦解。
最终司马师采用了王基的建议,派遣王基带兵到南顿下寨。
话说毋丘俭得知司马师亲征,先锋葛雍建议毋丘俭应该火速夺取南顿,可惜慢了一步,已经被王基占领,毋丘俭无计可施。
屋漏偏逢连夜雨,探马来报:东吴孙峻提兵渡江偷袭寿春。
毋丘俭只得退兵。
司马师见毋丘俭军退,召开会议,商议下一步的计划。
尚书傅嘏建议兵分三路,一路调兖州刺史邓艾取乐嘉,一路取项城,一路取寿春。
毋丘俭在项城,非常担心乐嘉城的安危,派文钦带着18岁的文鸯率五万兵马增援乐嘉。
文钦父子得到战报:司马师已经到乐嘉城西,但是安营未稳。
父子商议,各带二千五百兵马偷袭魏寨。
当夜司马师,割肉瘤的手术伤口疼痛,卧在帐中。
三更十分,文鸯带兵杀入,司马师大惊,心如烈火,眼珠从肉瘤疮口内迸出,血流遍地,疼痛难忍,但是恐军心动乱,咬着被头强忍,把被子都咬烂了,也没喊出一声。
文鸯一勇当先,如入无人之境,只等着父亲为外援,可是怎么等父亲都不来,一直杀到天亮,几次杀到中军,眼看司马师就在眼前,却被弓弩射回,杀到天明,北边鼓角喧天,以为父亲的援兵来了,带兵会合。
万万没想到,来得是邓艾。
邓艾和文鸯大战五十合,不分胜负,敌众我寡,文鸯孤身一人向南撤退,背后数百魏将,骤马来追。
到乐嘉桥上,文鸯回马大喝一声,冲入魏阵,魏将纷纷落马,个个倒退。
文鸯继续前行;魏将继续追赶:就不信,我们群殴不过一个!
文鸯大怒:鼠辈何不惜命?
复马杀回,又连续打死数人,然后继续前行,就这么三番五次,魏将皆被文鸯杀退。
后人有诗曰:长坂当年独拒曹,子龙从此显英豪。乐嘉城内争锋处,又见文鸯胆气高。
可以说文鸯是《三国演义》后期,最出色的猛将,如果早生几十年,没准能和吕布齐名。
那么文钦到底去哪了呢?文钦迷路了。
等到天亮的时候文鸯人马不知去向,只知道魏兵大胜,所以他不战而退。
魏殿中校尉尹大目,这位您还记得吗?
就是劝曹爽投降那一位,因为立了大功。
但是司马师好像没有给他提供更好的前途,所以就记恨司马师。
他本就是曹爽的心腹之人,和文钦的关系不错,于是主动请缨去劝说文钦投降,到了阵前就大叫:文刺史何不忍耐数日也?
暗示文钦司马师马上要死了,你再忍耐一下。
文钦这个糊涂,前面走错路,后边还不理解尹大目这话的意思,还是开弓要射之。
尹大目痛哭而回:怎么遇上个傻子?
文钦带着人马逃往寿春。
可寿春已被诸葛诞所夺。
文钦想回项城,可是已被魏军大部队包围,他无处可去,选择投奔东吴。
毋丘俭听说寿春已失,文钦投降,全军出城决一死战。
正遇邓艾军团,先锋葛雍,不一合,被邓艾斩首。
敌众我寡,毋丘俭带十余骑夺路而走。
来到慎县城下,县令宋白开门接入,设宴款待。
毋丘俭大醉,被宋白杀了,将人头送给魏兵。
宋白虽然捡了功劳,但毋丘俭的死法也挺痛快,没受罪,算不错的结果吧。
经此一战,司马师病情恶化,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,都督扬州诸路人马,随后班师许昌。
司马师闭上眼睛疼痛,睁开眼睛闹鬼,看见李丰、张缉、夏侯玄三人立于榻前。
精神恍惚,自料难保,叫司马昭前来相见,立司马昭为继承人,您可能就问了,为什么不传给自己的儿子?
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,这事咱们后文再说。
安排完后事之后,泪流满面,大叫一声,眼珠迸出而死。
曹髦得到司马师之死的消息,他就动上心眼了,下令司马昭屯兵许昌,防范东吴。
钟会提醒司马昭:可不能听他的,赶紧的返回朝廷,防止朝廷有变。
司马昭恍然大悟,立刻起兵,屯于洛水之南。
曹髦大惊。
太尉王肃趁机劝曹髦:封司马昭为大将【jiang1】军。
曹髦架空司马昭的计划破产,司马昭代替司马师,掌握了魏国的核心权力。
再说姜维得知司马师病逝,启奏后主要趁机伐魏。
征西大将军张翼就认为:现在不宜远征,应该抚恤百姓,发展经济。
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,连最喜欢打仗的武将都不想北伐了,可见蜀国的现状有多差。
但是姜维态度坚决:我受丞相遗命,当尽忠报国,以继其志,虽死而无恨也。今魏有隙可乘,不就此时伐之,更待何时?”
诸葛亮在《后出师表》中也写得非常明白,反正蜀国早晚要灭亡,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搏一搏,搏一搏,单车变摩托。
张翼不再阻拦,既然要搏一搏,那就火速进兵,出其不意。
于是姜维起兵五万,兵至洮水,雍州刺史王经带七万兵马相迎,双方列阵,王经就劝姜维认清现实。
姜维这次讨伐的理由可以说是非常的新颖:司马师无故废主,理应问罪,更何况我们还是仇敌。
姜维都不提恢复汉室的事了,他确实认清了现实:恢复汉室的理想对魏国人已经完全没有吸引力了。
王经发现姜维背后就是洮水,处于死地,下令进攻。
蜀军一路退到水边,姜维大喝:“事急矣!诸将何不努力!”
姜维效仿韩信背水一战,蜀军奋力拼杀,魏兵大败。
与此同时,张翼、夏侯霸从背后杀出,前后夹击,王经兵败,逃往狄道城。
姜维一战斩首万余,垒尸数里。
姜维准备趁势进兵狄道城。
张翼又出来阻拦,见好就收,不要画蛇添足。
姜维还是不听:我兵败还要进取,更别说现在胜利了,你不要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士气。
执意进兵狄道城。
话说征西将军陈泰正要起兵为王经报仇。
兖州刺史邓艾兵到。
邓艾在讨伐毋丘俭的时候表现出色,司马昭特地调他来对付姜维。
自此邓艾和姜维俩人之间的战斗拉开了序幕。
邓艾给陈泰分析局势:姜维就不该打狄道城,他应该东争关陇,传檄四郡。现在他打攻城战,劳费军力,必然徒劳无功。
就和当年司马懿向郭淮分析诸葛亮一模一样,很快邓艾就俘获了陈泰。
但是邓艾说的就一定对吗?
姜维和诸葛亮一样,不是不想而是实力不允许。
现在蜀国的力量,决定了他只能把目标变小,能夺一个城池算一个城池。
和邓艾预判的一样,姜维久攻不下,正在郁闷。
更郁闷的事来了,邓艾和陈泰各带二万兵马去支援狄道城,夏侯霸提醒姜维小心邓艾。
姜维就瞧不起他,令部队以逸待劳,自己先去会会邓艾。
走不到五里,东南一声炮响,鼓角震地,火光冲天,四面都是魏军旗号。
姜维大惊:中了邓艾之计。
传令立刻退兵,只听背后鼓声不绝。
姜维一路退入剑阁,才知道是邓艾在虚设的伏兵。
一共是一千来人,分二十队,藏在山谷中,敲锣打鼓,忽悠姜维。
姜维后悔,但也算是见好就收,没有损失。
为了表彰姜维,后主封姜维为大将军,魏国人升职就会想着怎么篡权,怎么升官。
而蜀国的大将升官之后,想的就是怎么北伐,姜维上表,请求再次出师伐魏。
正是:成功不必添蛇足,讨贼犹思奋虎威。
这次北伐结果如何?且听下回分解。
请看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一十一回,邓士载智败姜伯约,诸葛诞义讨司马昭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9 02:26 , Processed in 0.083306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