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6|回复: 0

大话红楼32:贾府的荣禧堂中藏着什么秘密?出场一次的东安郡王穆莳到底在影射谁?

[复制链接]

5166

主题

23

回帖

1万

积分

vip

积分
15731
发表于 2024-11-19 16:38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贾府的荣禧堂中藏着什么秘密?出场一次的东安郡王穆莳到底在影射谁?
上回说到,贾赦因为家庭矛盾不见黛玉。
邢夫人不依不舍的送黛玉离开。
单说,黛玉去拜见二舅,进了荣府下车。
下面,我们来看看荣府的气派。
众嬷嬷引着,往东转弯,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,向南大厅之后,仪门内大院落。
上面五间大正房,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,四通八达,轩昂壮丽,比贾母处不同。
红楼的笔法太损了,他不说和贾赦的不同,偏说和贾母的不同。
难道贾赦的住处不值一提吗?难道他就不配和贾政比一比吗?
小说写贾母的住处是:轩峻壮丽。
贾政则是:四通八达,轩昂壮丽。
可长子贾赦的却是小巧别致。
家庭地位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。
黛玉一眼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,一条大甬路,直接出大门的
进入堂屋,抬头迎面先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,匾上写着斗大三个字是“荣禧堂”,后有一行小字“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”,又有“万几宸翰”之宝。
这块大匾就是荣国府的权力根源所在。
荣禧堂是皇帝给起的,荣是光荣和荣耀,禧是幸福和吉祥。
这是皇帝对贾源功劳的认可,也是贾府子孙安享富贵的底气。
可以这么说,荣禧堂在一天,贾府子孙就躺赢一天。
贾府的格言就是:我家祖上跟着皇帝扛过枪,卖过命,三代封妻荫子,凭什么你十年寒窗就要和我平起平坐?
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?
有道理但也没有道理。
要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就要先搞清楚道理到底是什么?
贾府拳头硬的时候这话有道理。
没有拳头的时候,就没有道理。
历史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,更别说道理了。
赢了得一切,输了掉底裤。
所以,拳头就是道理。
皇帝给了恩典,贾家就得感恩戴德。
匾额之下,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,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,一边是金蜼(wèi)彝(yí),一边是玻璃盒 (hǎi)。
百官清晨入朝,等待朝拜天子,谓之"待漏"。
待漏随朝墨龙大画,就是代表着贾家永远追随皇帝。
古铜鼎、金蜼(wèi)彝(yí)、玻璃盒 (hǎi),这三样都是祭品。
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。
这些椅子是给谁做的呢?
这里面可大有玄机了。
又有一副对联,乃乌木联牌,镶着錾银的字迹,道是:座上珠玑昭日月,堂前黼黻(fǔ fú )焕烟霞。
珠玑是说身上佩戴的珠宝,黼黻是衣服上的华丽花纹。
这样穿着的必然是朝廷权贵。
《陋室铭》中写: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
那么贾府就是:谈笑有高官,往来无走卒。
主打的就是一个圈子文化。
想进这个圈子单有钱不行,单有权也不行,得有钱有权,更得有血统。
这副对联谁写的呢?
只见下面一行小字,道是:“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”。
这句话有很多种断句方式,小宝认为最合理的是:同乡-世教弟-勋袭-东安郡王-穆莳-拜-手书。
翻译过来就是,老乡,世交,弟弟,世袭的东安郡王,穆莳,手书致敬。
这个穆莳是谁?
作者为什么要创造出这么一个人物?在贾府留下那么一副对联呢?
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,东安郡王是独一无二的。
他仅仅出现了一次。
既然他和贾府的关系那么好,没有道理后文消失呀。
就算他死了,他的后人不是世袭的吗?
难道,作者是想说他绝户吗?
显然这样就没有非写他的意义。
其中必然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。
下面又到了我们开脑洞的时间了。
根据我们前面的经验,红楼的谜面往往就是谜底,也就是说,穆莳二字肯定是存在谐音梗的。
穆莳的谐音能对应木石前盟的木石,还可以是怒目而视的目视,更可以是死人住所的墓室。
又根据红楼作者喜欢阴阳话的爱好,越发觉得墓室才是正解。
郡王就不是真正的王位,而是君亡之意。
也就是,皇帝死后的墓室,也就是皇陵。
明清北京皇城有四个大门,分别是天安门、地安门、西安门、东安门。
要去明十三陵,走东安门最为方便。
于是,东安郡王穆莳就可以解释为:东安门外的明十三陵。
也就是说,这副对联是祭拜明陵时候写的。
那么这副对联就有另一层含义了:昭日月,就是召唤大明。焕烟霞,则是释放光明。
空着的座位就是虚位以待。
也就是说,你想要走上人生巅峰吗?你想要荣华富贵吗?你想要光宗耀祖吗?
加入我们反清复明吧!
最后我们总结一下,荣禧堂的含义。
从南明史的角度来说,荣禧堂就是个招人馆,想要汇聚天下英才,反清复明。
从贾府的衰亡史来看,这里是荣耀,也是地狱。
荣华富贵把贾家人从人一步步变成了鬼,曾经的光荣之地,一步步变成了牢笼,最终变成了全家人的墓室。
您看神不神奇,转眼之间,放满宝贝的房间,就成了墓地。
合理吗?非常合理。
正合了甄士隐的《好了歌注》:陋室空堂,当年笏满床;衰草枯杨,曾为歌舞场。
也合了一僧一道开头的话: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,人非物换,究竟是到头一梦,万境归空。
说到这里您发现了,荣禧堂的两个内涵,相差甚远,甚至彼此矛盾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?
这就是小说不同阶段创作理念的残留,并且相互交织的结果。
这就好比,最早我想写武侠,后来觉得科幻好,再后来又想写盗墓了。
可是早期的设定,又不好推翻重来,就成了大杂烩。
最后这道菜要素实在是太多,最终成了今天《红楼梦》的样子。
对于这一点,鲁迅先生看的最明白不过。
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,单是命意,就因为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:经学家看见《易》,道学家看见淫,才子看见缠绵,革命家看见排满,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。
千错万错都是《红楼梦》的写法太诡异,太离奇,太牛逼了!
读者的眼光不同,归根到底还是作者写的太多,给了读者不同的暗示。
我们书归正文。
荣禧堂是客厅,又过于隆重。
王夫人平时是不在这待的,他居坐宴息,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。
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。
在这三间耳房内又藏着怎样的秘密,贾政为什么不见黛玉呢?
咱们下回再说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立刻回复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名著书屋 ( 浙ICP备2023009757号 )

GMT+8, 2025-8-28 22:33 , Processed in 0.086243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